蔚为大观的《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文化工程现已临近完工。尽管录制出的剧目已经超过了原定的342出,工作人员仍在千方百计地搜寻新的有价值剧目,抓住最后的时间加紧录制。随着推出剧目的不断增多,人们对“音配像”在解决京剧的“人才断档、剧目断档、观众断档”方面发挥的作用,感受也越来越真切了。
参加“音配像”工作的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琦认为,现在的中青年演员与老一辈的艺术家相比,会的戏比较少,看的戏比较少,听过的戏也比较少,有的裘派演员连本派代表作《姚期》都没看过。“音配像”录制的300余部作品,大大超过目前台上常演的那几十出,不仅让配演的中青年演员学会了不少新戏,也让更多的演员有了表演的样本。中国京剧院著名导演曹韵清介绍,最近在排演京剧《白毛女》时,扮演李大爷的演员总也掌握不好其中一段讲故事的表演,看过“音配像”后,很快就学会了。曹导演说,这比我讲多少遍都清楚。
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已经购买了出版的全部“音配像”,作为培养学生和提高师资水平的资料。北京京剧院著名导演迟金声告诉记者,“音配像”里收录的不少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发展鼎盛时期的名作,现在能够教的老师已经没有了。还有的剧目老师已经记忆不清,也有的老师只能教一部分不能教全出。有了“音配像”就能“现身说法”,给学生们“讲”出高水平的声乐课和表演课。
正在筹划推出梅派京剧系列专场的梅兰芳京剧团副团长刘长江说,正是通过“音配像”的录制工作,使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了梅派艺术,也全面学习了其它流派的长处,开阔了眼界,焕发了创作活力。现在首都和地方的一些专业剧团和业余团体都在根据各自的特点,准备把“音配像”中的经典剧目搬上舞台。天津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刘连群认为,“音配像”不仅通过锻炼演员和拓展剧目更加充分地展示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接触京剧、了解京剧、欣赏京剧,从而喜爱上京剧,同时也为京剧艺术研究者提供了一座无比丰富的宝库。现在有些研究人员习惯于从书本到书本,看书不看戏,因此写评论的时候,依据不足,好发一些空论,褒贬都说不到点子上。“音配像”提供了一套“活”的研究资料,可以从中分析凝结在经典剧目中的艺术精华和文化智慧,比较不同流派在相同剧目中展现的共性和个性,以及电视戏曲对京剧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等各方面内容,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指导。
戏曲评论家们认为,“音配像”的重要作用,还不仅在于保护和弘扬了京剧艺术,它所采用的“前人出声、后人出像”的方法,是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前所未有的创举。这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如何积累和保护珍贵的遗产,具有深刻的启示。
“音配像”工程虽然即将告竣,但它取得的是阶段性成果,还有许多经典剧目正在陆续被发现,已经录制完成的剧目还有其它名家的精彩演出。随着“音配像”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配套产品的陆续出版,它对继承和发展京剧艺术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将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
(摘自《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