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一些新编的京剧,感觉好的不多。但从中看到一些京剧的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我喜欢京剧,关心京剧的发展,就想把话说出来。
我看了一些新编的京剧,总觉得不是京剧味儿。布景很逼真,而且华丽,但越是逼真越感觉脱离了京剧“写意”的特色。再加上服装的改革中,有的把水袖改掉了。有的在伴奏上还去掉了京胡,就像新编的京韵大鼓把三弦不要了,简直没有了京韵大鼓的味儿。对这些我感到非常反感。
我们常说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但要继承什么都弄不清,怎么继承呢?也就谈不上在继承中发展了。
当然,还是有些新编京剧是比较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以为关键在编剧。过去梅兰芳演过许多新的剧目,都是有齐如山,许姬传等人帮助编的。程砚秋的新编剧目,成为经典,如《锁麟囊》、《荒山泪》等,都是翁偶虹编的。为什么这些剧目都很成功呢。因为齐如山,许姬传,翁偶虹都是京剧的内行,不但会编,他们都会唱,会演。他们对京剧的特点了解得很深,他们完全地把握了京剧的韵律,编出的京剧不但好,而且是出色的好。
现在的新编剧,看来还是不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好。问题就在编剧对京剧了解不深,功力不够。
我以为京剧的特色是写意,妙也就妙在这里。新编京剧的败笔,就在于以布景取胜,结果适得其反。比如新编的《宰相刘罗锅》,布景十分华丽,但就是京剧味儿不浓。我看了反而不感兴趣了。这不须多说了。
再就是唱腔设计,这是关键。京剧的精髓是唱腔。许多京剧剧目,情节极简单,吸引观众之处,就是唱腔。比如《乌盆记》,故事很简单,这出戏的精彩,主要就是刘世昌的大段的[反二黄]优美动听;《碰碑》的剧情也极简单,引人之处,也是杨令公的反二黄唱段。现代戏《沙家浜》的“智斗”,精彩就在于三人的对唱,脍炙人口。而新编的剧目就是没有好的唱段,而有的唱段又不像京剧,没有味儿。
在新编剧目唱腔的设计上,有的求新,而失去了京剧的味儿;有的冗长,平淡无奇。
我们来看看一些老戏的唱腔,设计得多么精彩而又简练。如《搜孤救孤》,程婴主要的唱段,是三段[二黄原板],而有各有不同。第一段是哀求娘子舍亲生,是乞求的语调;第二段白虎大堂是紧张激奋的复杂心情;最后的祭奠法场的痛苦心情。这三段都是二黄原板,但绝不雷同。这出戏精彩就在这几段唱上。所以唱腔设计的好不好,不在于盲目求新,而在于巧妙。再如改编的赵氏孤儿的成功,也在于唱腔设计。如魏绛唱的汉调,和程婴唱的反二黄原板都深受欢迎。
现在新编的戏,《瘦马御史》、《宰相刘罗锅》都没有好的唱腔。《贞观盛世》的唱腔冗长平淡,也不精彩。
总之,我以为要有好的新编剧目,还是要在继承着求发展。在编剧和唱腔的设计上下大功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