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五天戏,我只选了《锁麟囊》,我知道这将是五天的最高潮,也将是质量最高的一场。这场演出对于五位主演来讲,也都是高度紧张,这点在后台是可以感觉到的。高手相遇,大家在艺术上的较劲,精神上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大家谁也没提这次演出的名次问题,但排座次的意味,不管是观众还是演员心中肯定是有的。我是认可这种安排的,好像台上台下大家也都异议不多。
这天的戏,演员的安排绝对是内行所为,近年有如此功力派戏的人很少见。大家可以从演员的整体安排上看一下。这出戏一头一尾相对来讲比较温,不易唱,所以安排了两位重量级的演员,其她三位也是个尽其责。开场不好唱,观众的情绪需要演员的引领,开火暴了后边没法唱,开兀(wu)突了在当天那种场合,对自己极其不利,权衡五位,非海燕不可。结果海燕的表现相当得好,关键是幕后的几句念白,念得非常出色,相当有水平。为自己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跟下来的两段唱,也是高水平的。我对海燕的印象,自从她改了李世济的唱法之后,一直不好,也听过她在网上的几段唱,说实在话不敢恭维。不过今天对海燕的看法,我是大大地改观,虽有李世济的东西在里边,但骨子里还是赵荣琛先生的(有些地方比火丁把握得准确),也有可能是在这种场合,有意的收敛,有意地向赵先生这边靠了。如若唱得向网上的那些东西,在这种场合是很难有竞争力的。我不反对吸收继承李世济的东西,但要非常小心,特别是李世济晚年的粗放的表演风格与不规范的唱法,还有她的那种所谓的大胆改革精神是要特别小心的(程先生说,他对于创新腔每每是如履薄冰,走三步退两步.)。五位中的一位和我说“真是委屈了海燕,两次了,都是她开场(另一次不知指得是那次)。”其实不管从那方面讲让海燕唱开场,都真是委屈了海燕,可是这个开场又非她莫属,那天的演出是很好的例证。
这出戏把《春秋亭》派给了佩红是合适的。这场戏易于讨好。在五位里,佩红是最弱的了。学程派她出道晚,又是先学武后改文。从嗓音上讲,她带有先学武所造成的先天不足:嗓子易发颤(当年余叔言收李少春为徒的条件就是,唱武戏一定要经余叔言同意,嗓子也要重新喊,改变以前的用嗓习惯。那时着实地折腾了李少春一阵子。后来余不再教李少春,也是为李未经他同意唱武戏所至),再加上在唱功上幼功不够,嗓子易发虚(例如“何处悲声破寂寥”的“悲”字等)这些是她的致命伤,很难克服。从整体讲,佩红当天的表现还是平稳的,不过也有不足。按程派讲,佩红的开口第一个“春”字,就错了(也有种说法,此字不上口。大概李丹林先生有这种说法,l我觉得程先生可能有时在现场有不上口的唱法,那可能是根据当时的不同情况所为,纵观“程腔”的规律,此字是应当上口的。),不上口直接唱“春”的本字,开口冲,劲头儿太大,与此时人物的疑问心境不符,也使唱腔少了“味儿”。跟下来的“轿内的人儿”的“人”字劲头也过了。这样的地方还有不少,等到“归宁”时唱的就更明显了。
火丁一直是我非常推崇的演员,好的地方大家有目共睹,网上也有人发表了不少好的评论,这里好话我就不多说了,简单说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找球》身段做得很漂亮,动作上比老演法有所丰富,但也有不合理和不美观的地方。球被扔上楼之后,演员有向楼上看的身段,此时应是,向上长身段(此处要有点太极的感觉方称上乘),而不是下坐。赵先生有下坐的演法,那是因为赵先生文革时腰腿受了伤,力不从心所至。再有亮相前左腿前趟,很是生硬,这都是赵先生腰腿有病所至。赵先生晚年由于身体的原因,很多身段都是努着做的,做的比较硬,幅度也过大,这些是没有办法时的办法,作为后学者要心里有数才是。还有,在舞台右边找球时,抡开膀子护撸也很不美观。在唱念上,不知道为何和以前有所变化。比如打粥上场念“梅香,院公”,通常的念法“梅”字要挑起来念,增强起伏的乐感,然而火丁却沉下来念,感觉平而粗,很像前边彩旦学薛良的声音。类似的念法有几处。这样的念法我不大理解,大概她有自己的想法,绝非失误念成如此。我是觉得,火丁的嗓子宽厚但程派的立音不足(就嗓子来讲,她更适合唱张派),最容易让人感觉“温”,所以能挑起来的地方,火丁一定不能放过。唱程派如果太焖太沉,就会有低迷的感觉,使人觉得萎靡不振(这种感觉是现如今对程派的普遍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纠正的)。
刘桂娟,在五小中,大概在网上,是受到最多非议的了。这两天连她的扮相都有人贬低,我觉得真是太过分了。大家对桂娟的非议大多是因为不喜欢李世济,而迁怒桂娟,桂娟只是一个无辜的顶罪者(有人说她做歌星当主持不好,那言兴朋和杜镇杰等又做何论?)。凭心而论,在五位中,只有两个人是程派的嗓子,一个是迟小秋,一个就是刘桂娟。在继承李世济的唱法上,桂娟也是最大程度的继承了李世济好的一面,李世济很多不好的地方,在她的唱腔里都克服掉了。在这方面她一定也是花了很大的心力。现在的桂娟,应当更多的做些朔本追源的事,因为她有本钱在她的唱腔里更多的吸收老程的唱法(现在够条件学程老板盛时玩艺的人极少)。李世济的东西我觉得桂娟已学得很到家了,再努力也不过如此了,在这个基础上,窥探一下老程这快要被遗忘的宝库,一定会有巨大的收获。这一代人的年龄都不小了,再只是留恋于一处的风景,后边的路就要摸黑行走了。桂娟为人很仗义,也很痛快,她绝不是一个有心计的人。她的一颦一笑都是发自内心的,你接触她你会感觉她很“真”。这天的《三把椅》她唱得是非常好的。让座时的水袖花,也恰到好处而且漂亮(电视里选的角度没有尽显其风采)。扮相更不必说,在台下近距离看,简直像个小娟人儿,那张俊脸儿真是“吹弹得破”。
最近看到有人评海燕和桂娟的表演,认为表现人物不到位,这里我借听到的一个笑话来为二位辩解:一次袁世海先生到戏校看学生演出。演出结束后,学生围着袁老问:“您看我们演得怎么样呀?”袁老答到:“不赖,不赖,真不赖。不赖你也不赖我,赖你老师没教好。”海燕和桂娟的问题依然在此,不是她们没体现人物,而是从李世济哪里就错。比如“李派”在《三把椅》的表演就是一种高傲不服的感觉。离人物此时心境相去甚远。薛小姐此时虽然心里在想:这家人可能就是我当年救助的人。但此时并不知道人家认不认账,心境还应是很紧张的,还不知道人家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责罚,此时至少应当是小心谨慎。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王吟秋先生是如何表现此时人物心境的,体会一下这个六十多的老头子,经常被人讥讽为死学程派者,理解人物心境是多么细腻。我这里不举例子了。
迟小秋无疑是当今最好的程派演员。那天在剧场看了演出后,觉得小秋真的是非常好,可是第二天,看到网上有几位,对小秋颇有非议。看了几位的评论,我自己都有些含糊了,难道自己当时的感觉,是受到当时剧场气氛的影响?所以这篇东西写好了我一直不敢发,真怕自己露怯。所以,到处找当天的录像,幸好网上的江儿水君,我们虽然从没见过面,可他完全信任的借出录像带,得以再度欣赏,真是十分感谢!看后我明白了原因所在。
大家大概在网上看到我的一些帖子,也感觉到了,程派演员里我是捧迟小秋的,但我自认为自己绝不是盲目的追星族。我喜欢程派,程砚秋就是我心里的天平。衡量所有程派演员都是以这把尺子为标准的,要不也就谈不上喜欢程派了!很可惜,如今喜欢程派的人不少,可是真正听程砚秋本人唱段的人却寥寥无几了。再加上某些所谓的权威人士、著名教师等对程派的错误理解与错误言论,给大家造成一种错误的感觉:老程的嗓子不好,嗓音发闷……,他的唱腔低沉婉转……。(徐城北就有此说)仿佛程派是京剧中的靡靡之音。实则程派比之梅派更具有阳刚之美。说这种话的人一是对程腔没有全面了解,只看到了程先生在50代的一些唱法(即使是只看到了程先生在50代的一些唱法,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以点盖全。再有是本身是学第二代的某家某派,以自身的条件,糊涂的当成了程腔的特点来评判。还有就是某些别有用心者,贬低老程来抬高自己。那么程派到底应是个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还真难用三两句话说清楚,整体来讲是“锋芒劲健,婉转多姿;高则鹤上九霄,低则针沉海底(程先生的低,绝不是沉闷.更不是什么‘焖音嗓子")”。立音的运用是他程腔的主流,在这点上只有尚先生,可与之并。用雕塑打个比方:梅派如同是唯美派的作品,在汉白玉上,雕个美少女头像,精刻之后,再细细的打磨,作品光滑细腻,虽千锤百炼,然人工之迹,丝毫无查;尚派仿佛是摩崖壁刻,气势恢宏;荀派如若一个玉雕的小摆件,玲珑剔透;而程派则是浪漫派雕出来的一位仙风道骨的仙人,它虽棱角分明,釜凿之痕,人工之迹,斑斑可见,但法度森严,浑然天成,毫无做作。用我所理解的程派标准权衡,我是把迟小秋放在第一位的。在五个人当中,不管从那各方面看,迟小秋坐镇都是最合适不过的。对迟小秋的不理解,其问题出在对程砚秋程派的不理解。这里还有个是否“耳顺”的问题。很多人听惯了某一两种程派风格,反过来再去听程砚秋的程派都感觉不是味道,这样的抱怨在网上是随处可见的。
《锁麟囊》这出戏演到迟小秋出场,戏的高潮实际已经过去了。可那天的演出,此时却要将剧场的气氛推向最高潮。到此时不单是《锁麟囊》进入了尾声,同时也是五天的元旦演出的尾声,还是cctv开播庆祝活动的的尾声,顺理成章到这时一定要把剧场气氛带入顶点,此次活动才会让所有观众感到圆满成功。我们可以考虑考虑,五位当中谁有此分量?非小秋莫属,何况她在这方面又是高手。
鼓板响起,小秋在出场的时间上,稍稍地一抻---时间上有个观众不易察觉的停顿,下边的观众就已经是受不了了,所以在小秋还没出场,观众就已经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等小秋翩纤出场,掌声再度响起,此时虽然演员还没开口,可是气氛已经是火爆非常了。剧中人物此时的心境应是比较轻松的。通过重见锁麟囊和三让椅,再加上换珠衫,事情已经明朗了,只差有人来捅破窗户纸了,薛小姐虽不说出口,但心里是应明白的了。所以小秋的出场比较轻盈,把人物喜悦和轻松的心情不温不火地表现出来了。也只有在这种心情下才会唱出“换珠衫依旧是富贵容样”,小秋前几个字唱得有一点紧,然后就收放自如了。五个人里小秋没带琴师,小秋又是演出头一天到的京,磨合的时间很短,能够在这两三个字之间,调整好大家的差距,演员与琴师都不愧高手。接下来的唱也是高标准的,体现着程派的阳刚之美。特别是她的嗓音,高、低、宽、细收放自如,通透全场,这一点五位中只有在小秋唱时才有此感觉。现场听特别明显,电视里不易体现。在做派上,小秋也是最能体现程派在做派上,阳刚与细腻协调统一之美的。程派舞美身段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骨子是太极,身段要有内劲,放而不张,圆劲而不生硬。第二代继承者中,王吟秋的身段最好,够边式,乃得自程先生真传,小秋又是王先生得最得意的弟子。出场时身段的圆劲,相让时的退步动作之迅猛,都是程先生盛年时的风格,今日难得一见呀。再有在老旦向前问,为何穿这上好的衣服后,在哭头中,小秋有个提水袖的小动作,一步到位,尺寸准确,丝毫不差。动作虽小,功力尽在其中。
戏唱到此处,应当画上圆满的句号了。小五位的通力合作为程派的历史又留下了一段辉煌。小五位的《锁麟囊》和老五位的《锁麟囊》将同入程派的精品史册。我这样说一定有人反对,不过时间会证明这一切。小五位的通力合作与团结让我们这些程迷们看到了程派的希望。

本贴由20年的戏迷于2003年1月21日00:42:0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