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身梨园世家,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对京剧优秀传统剧目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愿借此机会,谈谈对振兴京剧的具体意见,可能是老生常谈,但我认为有必要再强调一下。
近二十年来,京剧走入低谷。正如上海资深戏曲评论家张古愚先生所说:京剧已是夕阳艺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文革”十年中八个样板戏统治了京剧舞台,优秀传统剧目一律被禁演,不少知名演员被迫害致死,京剧艺术遭受到巨大的损失;2、目前能上演的传统剧目太少,票价又高,而演员的艺术水平与前辈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这样如何能满足广大戏迷、票友的要求呢?!3、戏曲教育机构设置不尽合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给毕业生的分配造成困难;4、新排剧目多搞大创作,投资大,急功近利,给剧目的传承、推广增加了难度;5、对优秀传统剧目的重排复演缺乏必要的奖励政策。据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 适当调整戏曲教育机构
以北京为例,就有两所中专戏校: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和北京市戏曲学校。而从实际情况看,剧团业务演出少,再好的毕业生也难于接受,更谈不上登台演出了。可否考虑将二校合并,一可增强师资力量,二可提高教学质量,这样能为剧团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演员来。中国戏曲学院应以培养本科生和举办研究生为主。要打破中央、地方的界限,从实际需要出发,调整戏曲教育机构。
二、 对京剧专业师生和演员实行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的中心是抓好教学、演出质量的同时,对戏曲院校的师生和剧团演员应知应会的戏有一个大致的规定:如中专毕业生应会30出戏;本科毕业生应会50-60出戏;研究生除在会戏数量上不应低于本科生外,还应在继承各流派特色剧目上有上佳表现;对于大专讲师应要求会戏在百出;教授除会戏在百出以上,还应熟悉某一流派的代表剧目,能排能导,要求专业知识面要有广度和深度。对于乐队、舞美、化装等方面量化管理也应有相应的指标。
此外对京剧演员的职称、工资待遇都应有相应的标准。演员、著名演员、专家、艺术家等称号应对号入座,不能荣誉帽子漫天飞。
三、 应设立优秀传统剧目重排复演奖
传统京剧艺术是京剧发展的基础,简单的一桌二椅能派上很多用场,可以充分发挥程式化表演的优势,让观众看了更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力,正如一幅名画家的写意画。新排剧目则粘了胡须,免去了水袖,台上搭台,道具布景一大堆,这样反而影响了演员演出效果,同时也缩小了表演的空间,再加上“万”字不到头的花腔,千篇一律,结果是累坏了演者,听烦了观众。某些导演总想用洋玩意儿来改造京剧,实际是破坏了京剧艺术的传统民族特色,甚至是不伦不类,让观众哭笑不得。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的梅兰芳大师曾率团访问日本、美国、前苏联,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这充分说明传统京剧艺术的感染力。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我国古老的昆曲艺术列为"口头非物质遗产"的保存项目,这有力地证明昆曲是我国历史悠久、词曲高雅,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为此我希望文化主管部门应采取紧急措施,尽量发挥现仍健在老艺人的作用,将他们请出来,为青年教师排演一些濒于失传的优秀传统剧目,传授他们的绝活。不要等到多少年后,再去痛心疾首地总结经验教训,那就为时晚矣!总之对于优秀传统剧目的演出复排应和新排剧目一样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奖励。
四、 八个样板戏不应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演
样板戏产生于特殊的“文革”时期,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如果再继续照原样演出,似与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不很协调。为此建议由文化主管部门邀请有关专家对样板戏的内容进行必要地研究修改。
五、 注意培养男旦演员和“里子”(配角)演员
2001年10月央视举办了“京剧戏迷票友大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参赛的71名选手中,男旦就有9名(包括“梅派”、“张派”、“程派”)。我认为要继承好四大名旦的表演艺术,男旦具有决定性的优势,他们唱腔甜美,韵味醇厚,这是众多坤旦与之无法比拟与抗衡的。既然戏曲院校培养了不少女花脸、女老生、女武生,为什么不培养男旦呢?去年男歌手胡文阁拜梅葆玖为师学艺,一曲《霸王别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继承四大名旦表演艺术,不能忽视男旦的重要作用。建议戏曲院校适当招考男旦新生,做一次开拓性的尝试。
此外,各戏曲院校应重视里子(配角)演员的培养,或为各剧团专门开办配角培训班,望不久能出现新一代的金(仲仁)、马(富禄)、张(春彦)、赵(桐珊)等配角演员,或曰绿叶工程。
六、 应重视优秀传统剧目的宣传工作
这方面京剧已落后于地方戏曲。近年来,河南、陕西等地方电视台每周都安排地方戏曲擂台赛,不少儿童粉墨登场,演唱效果很好。“戏曲从娃娃抓起”确已初见成效。相比之下,北京电视台明显落后了一步,仅有一个《同乐园》栏目,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央视11频道虽为戏曲频道,但它不能完全替代北京电视台,况且广大地区的旧电视,不安增频器根本收不到11频道的节目。建议北京电视台增加戏曲专题栏目。
七、 适当调整戏票价格
一般性演出票价应控制在20元/张,各剧团联合演出票价也不应超过100元/张。票价一再攀升,只能把广大观众挡在剧场门外。票价的高低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百姓工资收入的水平,年老的观众都已退休,他们承受不了这样沉重的经济负担。
八、 呼吁出版民国京剧史料丛书
清末民初是我国京剧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富连成、中华戏曲学校、荣春社等科班、戏校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京剧演员,他们不仅长时间活跃在舞台上,而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民国以来也出版了大量戏曲专业书刊,不少著名的戏曲评论家、编剧家发表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文章,这些都是地道的第一手资料,可供今天从事戏曲艺术教学、研究的师生、演员参考。例如《立言画刊》(1938-1945),由金达志主编,六年时间共出版350余期,刊中戏剧部分的内容包括:名伶小史、访问记、老艺人逸闻趣事、演员演出动态、剧目评价等,而批评的文章几乎期期都有,可读性强,如经过摘编出版,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故希望文化主管部门能组织专家论证其出版价值,倘能列入出版计划,也是为振兴京剧办一件实事。
“振兴京剧,匹夫有责”。(吴小如先生语)事在人为,只要大家齐心努力,“夕阳”艺术一定可以变为朝阳艺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