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不见,论坛上热闹非凡,看来于成龙确实惹人注目,再胡诌几句吧。

首先声明,我不是内行,楼下行者先生言道论坛上诸公所说皆是外行话,而我只怕也要外行了,那么请内行的行者们包涵。 先说说话剧和京剧,个人感觉,其最大的差别就是京剧的唱如果换成了话剧的对白,则其表现能力将大打折扣,比如赵氏孤儿,就是要听老程婴和我魏绛,我们可以做个试验,把老程婴改成话剧的独白:“唉,整整十五年了,这十五年的日子,我度日如年啊,拿着这沉甸甸的笔,不知道从何说起啊!”喜欢话剧的人也许觉得这样合理,但是喜欢京剧的,却只想听“老程婴提笔泪难忍”,那唱词没有沉甸甸的字眼,但是唱的沉重却压在了听者的心上,如千斤巨石,令人喘不过气来,这是意境,如“大漠孤烟直”般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写意思维。

京剧之不同于话剧,就在于其写意性,所发掘的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共鸣,而不是简单的体现在人物脸部的表情,也就是所谓的,在己不动声色而使人流涕。 记得10多年前,有一部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进电影院之前每人发一手绢,因为看此电影之人必哭,开始我还不信,一看之下才发现,整部电影不是孩子哭就是大人哭,哭得你不得不哭,根本不以自身意志为转移,哭完出来,一脸鼻涕眼泪,电影中的情节却基本没搞清楚,这就是所谓的以泪易泪,其实是一种最低级的艺术手段了。

说了半天,似乎没说到于成龙,那就回过头来说说于成龙吧,我的感觉,于成龙里面的任何一段唱,都可以改成说话的对白,而且其艺术表现力绝对不在唱之下,也就是说,这个戏请尚长荣先生演可以,请鲍国安先生演也未尝不可,甚至于濮存忻也可以试试,话剧演员演这个完全没有问题,可是,如果换成赵氏孤儿,鲍国安和濮存忻就演不了,我想,说于成龙话剧化的一个主要原因也许就在于此了。

行者先生提到:“玉液琼浆香味浓”这句,尚老得了三个“好”;余生也晚,没能看到大师的演出,只能凭着手头的一点录音,据我感觉,就是梅大师也没有哪句要下三个好来的,短短的一句,得了三个好,只有两种原因,第一听戏的不懂戏,第二,唱戏的唱得不是戏,至于究竟尚先生这三个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本人不在现场,不敢妄加推断。

说了半天,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尚先生觉得京剧的表现力不如话剧,那么他大可以改行演话剧,在话剧中唱京剧,也不失为一种新潮,而行者诸公觉得京剧落后,不具备亲和力,那么也大可以不看京剧去看话剧,青菜萝卜嘛,谁也不能强求,只是京剧有京剧的客观规律,怎么改也不能脱离其写意性,没有写意的京剧就不是京剧。

前一阵有军民软件先生提到京剧的理论问题,认为目前京剧话剧化就是因为缺乏理论,其实京剧的理论就是中国5千年的传统文化积累,读懂了论语,也自然懂得了京剧,因为写意是有一定随意性的,就如同武侠小说中的内功一样,有了内功,就是无招胜有招,没有内功,怎么都是花架子,京剧的内功,一是演员本身的技巧,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文化的底蕴,这两者缺一不可。

其实尚先生的做法我不是不理解,只有弄这样的戏,才有钱,如果排骨子老戏,不但没钱,闹不好了,如老车站般的凄凉收场,只是我觉得,作为尚小云先生的公子,他应该对京剧负起自己的责任,在这个问题上,他甚至不如谭正岩,抛开谭正岩的水平不谈,他能老老实实唱阳平关,光凭这点就值得称道!

如果京剧现在真的成了沉舟,也只有看着于成龙们如千帆过了,就如当初刘禹锡弃置于巴山楚水,而朝中小人纷纷得志一样。
话有过处,请多包涵。

本贴由看水流舟于2004年12月13日15:32:09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