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父亲南行的艺路,我来到天津,拜访与父亲当年结谊最深的京剧界前辈赵松樵伯父。 松樵伯父早在二十年代就在全国各地挑班演戏,他能文能武,老生、花脸、样样出色,在京剧界有很高的声望,由于他艺高徳重,京剧界都很敬重他。

松樵伯父是父亲生前最敬重的人,他长父亲两岁,如今已是九十高龄了,我虽然早知伯父其人,却一直无缘相识,当我站在松樵伯父的面前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伯父竟这样健康硬朗,行动轻捷。他欣喜地拉着我的手招呼伯母出来相见:"这是韵笙的女儿哟!哎呀!见了你真让我高兴。"他拉我坐下,又亲自为我烧水,沏茶,他一边来回的忙着,一边兴奋地和我聊起了往事。

"想起我跟你父亲的那些往事,真让人感到尘缘如梦,往事如烟哪!" 他侃侃而谈: "我门最初相识是在东北最边远的城市海参崴,那是一九一九年,当时海参崴还是发迹的时候,海内外的商界云集,有中国人、日本人、俄国人,城市不大却很热闹繁华。 那年我十九岁,韵笙十六岁。我们小哥俩,一块练功学戏,一块演戏,生活。那时唱戏的日子苦啊!一天要唱两工戏,还得早晚练功,学戏。我和韵笙都年轻,练功摽着干,谁也不服谁。可演戏没说的,我们哥俩总是互相配戏,谁能演什么就演什么。我演呼延庆,韵笙来孟祥,演"黑松林"韵笙演杨六郎,我扮八贤王。我们相处得非常好,从不攀比争抢。那时候为了糊口,我门什么都演,你父亲演<<拾欲玉镯>>的刘媒婆就是那时候你爷爷教给他的。

海参崴当时各地的名角很多,北园子松竹茶园接来了名震四方的小孟七。他是做工老生,嗓子很好,表演身上都很漂亮。我和韵笙天天溜着去看他的戏,韵笙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后来又去了北京的马武成、苏庭奎、烟台的张少甫,这些老先生艺术上都各有一套,我和韵笙长了不少的见识。常看戏和老先生混熟了,就经常去请教,这几位老先生喜欢我和韵笙,看我们俩人老实、根本,一心一意学艺术,也都乐意教我们。高三奎到了海参崴演的都是汪派戏<<哭祖庙>>、<<刀劈三关>>等,我和韵笙商量一定要找他学学。后来景云先生出面和他的傍角的郭金奎说好,我和韵笙总算学成了这出<<刀劈三关>>。韵笙年轻时像个大姑娘,没有多少话,脾气好,什么事都爱动脑筋,心眼里就一个念头"学戏练功" 。他平时最爱看书,什么三国啦,西游啦,有空就拿起来,还经常琢磨书中的故事。他这方面比我强,这对于他后来能编能导自己写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哥俩从小就处得来,感情很好。海参崴一别,就是几十年。我们各自走南闯北,到了上海在见面已经都是中年人了。

一九四七年韵笙到上海演出,那时候我已在上海多年。开始时他的戏上海观众不熟悉,我一看弟兄从小感情好,这时候不能冷眼旁观。管事的一找到我要我帮忙,我就一口答应。我在上海坐阵多年,观众都熟悉我,但不熟悉韵笙。他的戏技术都很高,有他自己的特点,只是生僻一点,我该帮助他。我们先换上观众熟悉的传统戏,我陪他演,让韵笙大显身手。

演出那天,只见天蟾舞台门外两侧悬挂出韵笙和我的两个同样大小的霓红灯招牌。内行人一看便知,这是韵笙有意把我俩并列成头牌。都称赞我俩的合作之谊。我们演"斩颜良"他扮关羽,我扮颜良,韵笙个子不高,但他穿上三寸半的厚底靴,髯口长至膝盖,形体上显得高大威武,一上场很有神韵。两人放马交战,我们打得非常合手,严丝合缝。一个"四击头"关羽举刀朝颜良脖子一抹,我跳起来走个兜底磕,直挺挺的落在地上,髯口盖脸。韵笙转身涮刀亮相,身子象一尊塑像,青龙刀连连作响,整个造型太美了!我哥俩的表演使台下炸了窝,以后又演了"艳阳楼" 、"铁笼山" ,韵笙的"起霸" 、"观星"工架真是漂亮,气魄不凡。我演司马师,加上张云溪、高雪樵几个配演女兵的开打,戏演得非常成功,场场爆满。上海戏迷对东北来的唐韵笙刮目相看了。事后周剑星向我表示感谢,我说"那是人家唐老板艺术高超,我们配合得好" 。内行们都说唐、赵配戏,真是角捧角,得心应手,货真价高。韵笙在上海展露了他非凡的才华,我和韵笙也结下了更加深厚的友谊。这次我和韵笙的合作给上海京剧界留下了一个极深的印象,至今京剧界谈起来唐家、赵家的合作之谊令人佩服。我和韵笙从小就是这样的,艺术上搞竞争,可从不互相拆台。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哥俩说得来,脾气相投。

一九五二年我和韵笙又在沈阳碰了面,这时他已定居在沈阳。他送给我一个自己创作的剧本<<还我台湾>>。我知道他有个个性,不愿意老唱别人现成的戏。从青年时起就是自编自演,戏也是越唱越有名堂。我们在沈阳仍然和当年一样,一块磋商技艺,一块畅谈当年的往事。韵笙那种博学多才勤奋进取的劲头,在京剧界是数一数二的,直到他晚年,还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创造了"詹天佑" 、"林则徐" 、"郑成功"等许多历史人物。这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认为韵笙的唐派艺术,是融汇了南北京剧艺术之长、而又特具他本身特色的流派,在东北首屈一指……。" 几十年的往事,松樵伯父谈来依然是那样一往情深,我不禁站起身来为伯父添上了一杯热茶。

最后伯父拿出了一张照片和我说:"孩子,这是我的一张剧照,送你作个纪念吧,你立志要收集你父亲的艺术遗宗,这是一件大好事啊!要记住:人以"和"为贵,唱戏和干别的都一样,不能光想自己,你帮别人,别人也帮你,心往一块儿使劲,艺术上才能更上一层楼。我们这一辈人学戏、演戏的经历很不容易,你父亲能创造出自己的流派就更不容易。你一定要把你父亲的艺术记载下来,流传下去,这是你的责任啊!" 是的,弘扬民族文化,继承戏曲艺术遗产,这是我们这一代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自<<唐韵笙舞台艺术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