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不喜,没哏,
叫戏没戏,悬念不存!
强强联袂,尚好,
剧本太差,纯属胡抡!
导演特色,何在?
道具竟用,便装活人!
花哩胡哨,天幕,
喧宾夺主,瞧着眼晕!
门上对联,错字,
五更二年,中间为“分”!
“百感交集”成语,
百感万千,不知所云!
如此新戏,贺岁,
贺过面临,寿终正寝!
大年初一,晚上早早吃过饺子,就静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贺岁戏《连升三级》。虽然没敢抱多大希望,但是总有将看一出新戏的高兴心情。谁知看过之后,不大的希望,变成莫大的失望,高兴变成败兴。怎么偌大的北京京剧院竟然弄出这么出水平不能再低的戏来!应该说,演员还是很好的,无论李宏图、杜镇杰、王蓉蓉,以及其他各位。关键在于剧本太差了。第二天,初二晚上看完下本,接到本城和外地的几位熟人打来的电话,异口同声:“看了生气,大煞过年的风景!”并询问:“这个编戏的是外国人?怎么连中国事、中国成语都不懂!竟然在‘百感交集’后加‘万千’俩字,究竟是百感、千感、还是万感?”再则是上本的布景,门上的对联。上联是“一夜连双岁”;下联竟把“五更分二年”,写成“五更合二年”。不知错在编剧,还是美工?
原来觉得这出戏,属于“提不起来的破烂”,不值得为此写篇东西,只是把几句顺口溜写出来。后来想想:光这几句说不明白,才又动笔写了这篇。总的来说,是把刘宝瑞的单口相声,狗尾续貂,给糟蹋了。本来人家说得挺明白的,戏里让观众糊涂了。不知道从张好古改名的张四海,究竟有点学问没有?戏里有的地方仿佛说他没有;又有的时候仿佛有,只是不想赶考。诸如此类,加了内容,却不能自圆其说者不胜枚举。犯不上为它费笔墨,浪费看官时间。
这位导演,也够不得人心的!他的手法,不是出新,而是复旧,且变本加厉。自新中国建立后,为澄清舞台,不扰乱观众视线,而取消了便装检场人上台,不仅让这位恢复了,不仅如前几年演《刘罗锅》时一样,让便装的检场人在台上为演员换服装,而且让便装者举着景片、道具,或站或坐在台上。形成戏装、便装交织。这种把活人当道具使,实际上是污辱演职员人格!再则是天幕,画得花理胡哨,欺了台下演员,妨碍观众欣赏表演。不知这是这位的“大作”,还是归咎于美工?
北京有中国、北京两大剧院。北京京剧院更应该是代表北京京剧艺术的,可这几年先后弄出来《刘罗锅》、《梅兰芳》,再加上这出,能代表北京、首都,为外地树立榜样吗?大约这出戏会继《梅兰芳》之后,如昙花一现吧!
本贴由卫京昆于2005年2月15日20:23:0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