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观众抱怨京剧演出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偶尔出现一两台新戏,又大多演不了几场就收箱入柜。然而今年全国京剧院团频频推出新戏,据统计有40台之多,而且艺术质量都不低,颇有市场和观众,使剧团走出了“越演越赔,不演不赔”的怪圈,成为演出市场的一大亮点。
京剧新戏为何能站稳市场?究其原因,在于京剧工作者打破传统的艺术生产创作观念,确立了全新的市场意识,从选材到选角,都注重市场及品牌效益。如中国京剧院去年起依节假日而实行的“演出季”活动,将中国京剧院以往创作的剧目老戏新演,大受欢迎,至今已历三个演出季,每季都获得较好的票房。北京京剧院的贺岁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以新鲜的贺岁招数,吸引了新老观众。即使是今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而创作的《江姐》、《油灯灯开花》、《映山红》等高扬主旋律的献礼剧目,在题材及演员选择上,也都有很好的卖点。依据市场组织创作,避免了剧目选项的盲目性,风险大大降低。再者,荟萃名角,也是赢得票房的重要举措。这些新戏多采用跨地域、跨院团和跨剧种的强强联合的方法,荟萃成绩突出、在观众中颇具影响力的演职人员组成最强阵容,有些戏干脆就是为演员度身定做的,如张火丁用程派唱腔演唱京剧《江姐》,史敏演出文戏武唱的《映山红》,文武老生王平则在《华子良》中一展能文能武的功力。此外,于魁智、李胜素、王蓉蓉、李宏图、李军、陈霖苍、张建国、董圆圆等优秀中青年演员在演技上已日趋成熟,并在观众中有了知名度和号召力,由他们担纲主演新戏,票房无疑就有了一定的保证。
艺术质量高,舞台表现新颖,观赏性强,是新戏赢得观众的重要原因。传统戏情节简单,舞美单调,节奏迟缓,而前些年的一些新戏,又因选材不当、观赏性差、京剧味不浓而不被新老观众接受。但今年的京剧新戏,从剧目上看是名副其实的“三并举”(即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题材多样,适应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欣赏口味的观众群。这些剧作不光注重思想内容,在表现形式上,也遵循京剧自身的艺术规律,充分调动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唱腔新中有旧,使新戏好看又好听。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如北京京剧院的《洛神》和《新文姬归汉》、江苏省京剧院的《重瞳项羽》等,也在原剧的基础上注入新的解释,使剧作角度独特,人物鲜活。新编历史剧则以当代审美观照古人,传统又现代,引人共鸣,如北京京剧院的《宰相刘罗锅》、中国京剧院的《瘦马御史》和即将投排的《兵圣孙武》、浙江京昆剧团的《东坡宴》、哈尔滨京剧院的《浑河宴》等。京剧现代戏是公认最难搞的,现代戏中如何运用京剧程式,至今仍是难题。今年京剧现代戏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如上海京剧院据歌剧《党的女儿》改编的《映山红》,活用京剧的表演程式,并吸收了其它艺术形式,如表现白匪兵追捕时的“圆场”,变化多端,平中出奇,用了传统的“趟马”动作而不生硬;表现军民群舞时,把京剧的武功与芭蕾的托举熔于一炉,火爆而优美。天津京剧院据小说《红岩》创作的《华子良》,表现华子良装疯时,用的是京剧的翻腾跌扑,夸张的动作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十分热闹好看。缉毒是当今影视的热门题材,上海京剧院关注这个领域,新戏《缉毒》使古老的京剧艺术与时代时尚接轨,吸引了一批年轻观众,为京剧表现当代生活做了有益的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戏很多是移植、改编之作。中国京剧院吴江院长对此解释说,京剧创作没必要都从零开始,有好的地方戏的本子,就可以移植改编,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尤为难得的是,这些京剧新戏都反复修改,有的是边演边改,力争磨成精品,如中国京剧院据同名滇剧改编的《瘦马御史》,目前已是三易其稿,不久将赴云、贵两省巡演。这些新戏,存活率高,并有望成为保留剧目,这对京剧及观众来说,无疑都是好事。
(《光明日报》 2001-08-01)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