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日子,是杨先生逝世43周年纪念,我真恨自己竟迟生了几十年,无缘亲眼得见杨先生的演出,但每当我聆听他的录音时,总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我总会感到他其实离我很近,我敬佩他,也理解他,他的一言一行,他的甘于寂寞,他的奉献。一个人,他把他的所有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他所热爱的艺术,这就是伟大。
我迷恋他的《文昭关》,无论是那个57年的实况,神奇的,火爆的现场实况;或是58年的最后录音,绝妙的又是哀婉的天鹅之歌; 我回味他的《捉放曹》,55年录制,那是唯美的杨宝森,升华了的杨宝森。
我欣赏他的《游龙戏凤》,雍容华贵,世间无双。 我沉醉于他的《失·空·斩》,沉着大度,舒展自如。
我感怀于他的《桑园寄子》,悲悲惨惨,动人心魄。 《击鼓骂曹》,"夜深沉"落处演尽了弥正平的孤傲。
《秦琼卖马》,一声"牵马",一曲"西皮三眼"-店主东,不仅唱绝了英雄落魄的无奈,还告诉人们杨先生也是正宗学谭出身。
《朱痕记》中夫妻的离合聚散,《乌盆记》里的冤魂哀怨,《法门寺》中赵廉的战战兢兢,《宝莲灯》里刘彦昌的进退维谷,还有《珠帘寨》中李克用老当益壮又开朗诙谐,在他的表演下无不精彩,唱则神完气足,佳腔迭出,念则不瘟不火,进退有度。所可撼者,我无法看到演出的作打了,但我至少知道,杨先生的作打绝不会象一些无知小人们所说那样一无是处。那些晓肖小之徒往往故意无视杨先生晚年有病在身这一事实。
对那些听惯了杨先生建国后录音的人,我建议他去听一听杨先生早年的录音。1929年,录的《马鞍山》,孙老元操琴。
还有1938年录音的《桑园会》,与程派名票高华合录。那是一个大不同于人们普遍印象的杨宝森,同样的醇厚,却又是这样的清新。操琴的耿少峰值得一提,他虽比不得杨宝忠,但在杨先生最落魄的时候与之患难与共,五六年如一日的为杨先生吊嗓,充当义务工。
1957年杨程合作的《武家坡》当然是绝世之珍,自不待言。 而对我来说,最激动人心的,乃是杨先生1957年在上海现出的《洪羊洞》实况。不过,主要还不是那"洪三段",而是最后的那二十二句散板,那真是字字珠矶,再加上杨宝忠的琴,杭子和丝毫不爽的鼓,使人有此曲只因天上有的感叹。然而,台上的气氛令人透不过气来,台下却象是冰窖,无声无息,比之刚才"快三眼"的轰然掌声,真是天壤之别。这就是杨宝森的悲哀,也是京剧的悲哀。我不禁想问,即使是在京剧的鼎盛时期,究竟有多少观众真懂戏的。那些不把言菊朋放在眼里的人,那些看《长坂坡》看到梅兰芳的糜夫人一投井就起堂的人,那些热衷于海派京剧的人,他们真的懂戏吗? 以杨先生的执著,他就是生在今天,他能得到理解吗?
本贴由jg于2001年2月10日13:37:00在脉搏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