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这块儿我想在手里拿把扇子行吗?”

“我觉得这样不符合剧情,后面一场戏我出门时还冷得打个寒噤呢!”

北京京剧院办公楼四楼的一间小排练厅里,《碾玉观音》剧组正在排练,在剧中饰演丑角儿的孙世民想让导演给自己加个道具,不过还没等导演李卓群说话,剧中饰演男一号崔宁的谭正岩就表示了不同意见。

《碾玉观音》原作是同名宋话本小说,也是中国最早的话本爱情小说。但在北京京剧院,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却和一桩新鲜事搭上了关系—“合伙人制”。

以创作费、排练费入股

以往,北京京剧院推出的新戏,都是由剧院出资,主创和演员领取固定的创作、排练、演出费用,演出票房则和主创没有任何关系。但在《碾玉观音》的创作中,这种模式被彻底颠覆——剧院作为出品单位,只负责支付外聘主创及制作、彩排的场租、前期宣传等费用。剧院内部的主创施行“京剧合伙人”模式,在创作前期不拿任何预先支付的费用,把自己的创作费、排练费,按技术等级与贡献程度入股。剧目推出后,前40场剧院不收取任何费用,收入的40%用来让股东分成,60%支付演出费。也就是说,股东分成靠票房,如果票房好大家分到的钱就多,票房不好分到的钱就少。

李卓群既是这个戏的编剧兼导演,也是这个戏的制作人和最大股东。当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告诉她要试行合伙人制时,她曾经有些担心大家能否接受这样一种比较冒险的运作方式。“我让剧组主创举手表决,没想到所有人都义无反顾地投了赞成票。”李卓群特意把这一刻拍照保存。

目前参与《碾玉观音》“股份”分配的有12人,包括导演、主演、服装设计以及主要演奏员。“刚才排练前,我们大家伙儿还在商量最后‘股东’的钱应该怎么分?”李卓群笑着说,第一次当“股东”大家还都不太熟悉分账的事。

股份制提升艺术责任感

下午4点多钟,一批演员排练完先走了,主演谭正岩、吴昊颐和李卓群在排练间歇开起了“小型股东会议”。

“我请的‘大咖’们11号、12号有空,让他们哪天来合适?”主要“股东”之一谭正岩为了给这部戏造声势联络了不少自己认识的明星朋友来看戏。“我负责给一起来看戏的情侣们制造惊喜。”吴昊颐也为演出拉来了品牌赞助。

这部戏对谭正岩、吴昊颐来说,有着以往从没有过的难度。

在圈内和戏迷中间已经小有名气的吴昊颐,这是第一次参加小剧场京剧的演出。以往她演的大多是传统戏,都是跟着老师一招一式地学,“这一次完全是平地起高楼,很多表演都没有任何老戏可以借鉴,完全得靠自己去创作。我的创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虽说将来的股东收入还不确定,不过吴昊颐看得比这远,“如果京剧一直吃大锅饭,肯定就是一步死棋。这种尝试前辈们可能不敢做,但我们还年轻,年轻就是可以不断尝试创新的资本。”谭正岩则认为,这种方式能够让年轻的京剧演员在市场上看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的艺术更负责,“以前都是剧团安排演出,演好演坏拿的钱都一样,所以很多人觉得演出就是完成任务,根本不把演出质量当回事,现在就不一样了。”

“股东”想办法促营销

该剧将于下月9日至12日在繁星戏剧村上演。“现在4月11日的票房最好了,前两天的也还行,就是12日不太好!”李卓群忧心忡忡地给谭正岩、吴昊颐介绍首轮演出的票房。

李卓群执导的小剧场京剧《惜·姣》是近两年北京演出市场中颇具知名度的一部作品。她也正是从《惜·姣》开始,关注京剧的市场推广,曾推出国内首部京剧预告片。

这一次她不仅邀请国内顶尖的电影摄像师为《碾玉观音》拍摄唯美的预告片,还一遍遍地举办各种见面会,让主创们到高校和戏迷中间,连说带唱地介绍《碾玉观音》。“我就是想让大家知道京剧不是只有老模样,我们也做了一些适合现代观众的改变,但又不失京剧本来的面貌。”前几天的一场见面会去了40多位观众,一下卖出去了40多张票。

看着李卓群他们为票房担忧,李恩杰却感到松了一口气,并略带开玩笑地说:“这下不再是只有我为票房着急了。”他说,以往他和剧院的艺术家们会有不少分歧,“他们只管创作,我还要看有没有市场,他们排完了就完成任务了,剩下的市场问题就只有我着急。现在,我们的目标一致,艺术家的创作取向更容易和市场结合起来。”(记者 牛春梅)

(摘自 《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