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修改精编,六本戏“缩水”成上中下三集,陈少云还是领衔前两本刘墉。这位来自沪上的麒派老生,“千里走单骑”在京都舞台,靠什么赢得观众的青睐和圈内人的一致首肯,把一个风趣幽默的刘罗锅演得那样有声有色人见人爱?
看热闹的眼光说,这个人物弃绝了概念化“高大全”的模式,一举一动充满亲和力,表演形式上也没有故作深沉的隔离感,让人特别的赏心悦目。看门道的说法是,陈少云把麒派艺术的精髓内涵吃透了、用活了,而且舞台表演的经验火候正是老到纯熟的最佳年龄段,所以才厚积薄发出手不凡。台底下一贯谦和厚朴低调做人的陈少云,则另有一番自己的见解。他说,接手刘罗锅这个角色,与以往演过的传统麒派经典和新编的诸多正剧都不同,人物的基调诙谐风趣甚至有些滑稽,这就需要演员自己揣摩,在心里叠准了谱儿,怎样在一个看似宽松随意轻巧的表演平台上,把属于自己流派风格的“真玩艺儿”用出来。
陈少云认为,说一千道一万离不开从塑造人物的基点出发。这里面不仅指的是理解到位,更在于体现形式上的独到,唱、念、做、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地尽兴挥洒。在《宰相刘罗锅》的表演中,陈少云紧紧抓住每一处“戏眼”,不论是刚上场“怎不见山外青山楼外楼”那段揉入山歌小调的新腔,还是后来几段脱胎传统旧曲翻新的“流水”、“拨子”,都唱得既清新流畅又苍劲古朴;与乾隆、和王申周旋斗智的做戏处,则巧妙把握麒派老生讲究节奏起承转合的特点,收放张弛之间强调一个“俏”字。
提起与北京京剧院同仁的合作,陈少云感慨良多。他说,北京京剧院人气旺、凝聚力强,传统底子那么厚却不因循守旧,开放的眼光和迈出的步子都走在全国前列。对传统流派艺术的继承有永远达不到的高度,可排演一出新创剧目却会得到只属于自己的个人艺术珍藏,《宰相刘罗锅》就让我又有了一次这样的体验。(刘福民)
(摘自 《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