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锡武先生曾经在《中国京剧》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把杨宝森先生定位与余叔岩与周信芳二位大师之间,持论甚高,分析的也很明确,我毫无异议。几个月前,和长叹兄第一次在QQ上聊天时我们曾提到过这个问题,他要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答应说发到他的信箱里,却一直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直到现在,他有了自己的论坛,我才将自己毫无新意的一点东西拿出来应付一下。


提起杨派,惭愧得很,我是学了杨派老生后才理解杨宝森先生的,我学杨派是由小于的一盘卡拉OK带领进门的,当时只知道有杨派,却不知道杨宝森先生是什么样的,后来听了杨,反觉得言过其实,很一般。后来随着对京剧艺术理解的加深,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可笑,才真正意识到杨的价值。在余麒之间,杨就象一条纽带,联结起了唯美(余)与现实(麒)两种不同的艺术理念。无可质疑,杨出于余,连杨先生自己都说"我是一个很不合格的余派老生",可实事求是的讲,杨并不是余的附属,而应该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流派,不同于余派。余杨的舞台演出我当然都没有见过,可从他们的传人身上可以看出来,他们是有差异的(比如,张克和耿其昌就不完全一样,呵呵,我是很喜欢晚佩瑜的,可现在就把她放在余派传人的位置上,未免早了一点)。从录音中也能听出来,正如蒋先生所言,杨加重了感情的因素。其实,余与杨的最大差别也就在唱腔上。很多地方,杨不是凭嗓子(其实他也不可能完全凭嗓子吃饭),而的凭心去唱。由于嗓音受限,他晚年(其实只能算中年),有很多戏都放弃了,戏路较窄,武戏又不动了,而自己的本戏又少,给人留下了攻击的把柄。可是,凡是杨先生这个时期上演的剧目,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品。尽管他有时候嗓音嗞花转轴,可他却用心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仅听录音,就能让人感到十分的感动。余的十八张半中,有很多在杨的录音中也有,仔细比较一下,不难发现他们的不同,或者说是杨先生的改进。比如《空城计》的三眼,余的唱片之中尺寸匀而净,毫不拖泥带水(后面两句稍微有点快,可并不明显),整体感觉,从容大方,有一种散淡的韵致,然而战前的紧张气氛却不足。而杨先生的则一直在催着尺寸唱,越唱越快,二前后却又浑然一体,再加上杨宝忠先生的花过门,整个一个内心焦虑而又故做镇静的武乡侯形象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二者相比,我倒觉得杨的更真实。《洪洋洞》也是这样,尽管杨先生在唱散的的时候,下面会起堂,可我觉的,杨先生在对人物的把握上十分准确。还有《桑园寄子》也是这样。我觉得,一些比较悲的戏,余是唱不过杨的。一来余的玲珑的嗓音不及杨沉郁,而来也正如蒋先生所说,余时刻是清醒的,他不断告诉自己是在表演,而杨则是全身心的投入。


至于杨与周,在蒋先生提到之前,我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联系,现在我才意识到,二者都是中感情的写实主义者,周比杨更重感情,因而刻人物更细致更生动。凭空一想,麒派并不美,可一看起麒老牌的戏来,(哪怕是音配像),整个人也会被牢牢得控制住!麒派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这种作风在杨的声腔中也有体现,可杨还保留着余的清醒作风,感人是感人,还不至于让人?quot;压抑"之感。


我觉得,马、奚二位与杨的地位有相似之处,都处于余、麒的宽大夹缝中。可杨派最中正。我不是捧杨捧上天的人,杨不能凌驾与马奚之上,可我觉得杨派艺术是不容贬低的。

本贴由昴日星君于2001年6月04日14:00:24在乐趣园《金声玉音话须生》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