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化 著 柴俊为 编注
这里摘录的是王元化先生《九十年代日记》(即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有关京剧的内容。作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表《论样板戏及其他》,九十年代发表《京剧与传统文化》,这些长篇论文,对京剧的艺术特征、京剧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都作出了深入详瞻的阐发,在学术界、文艺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里编选的有关日记,已经作者本人略作修订。至于文中注释则为编者所加。--编者
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四日 晴。
读胡适《四十自述》。偶然想到:律诗格律与戏曲程式乃同一性质。胡适称律诗最宜作没有内容的应酬诗。这固然是对的,但不能因此将格律诗都视为言之无物。同样道理:戏曲演员固然可以借程式在演技上敷衍塞责,但也可以通过程式去进行艺术性创造,表现个性特征。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五日
……中午出版社邀至老半斋午餐,随即偕魏绍昌去天蟾舞台观戏校京剧,适张文涓由美来沪,亦在座。大轴为戏校女老生王珮瑜的《捉放曹》。王宗余派,尚未毕业,我觉得她并不像那些名演员,以为要卖力就得"洒狗血",经脉賁张,浑身使劲。王珮瑜没有这些习气。她使腔吐字均正。但文涓说她在台上眼光总是朝下看,面部无戏云云。我以为,文涓是希望她对剧中人物作更深的领悟,而不是要求她像那些名演员一样去作话剧化的过火表演。
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九日
……数月来为病患所苦,读写俱废。连日为写京剧与传统文化一文准备资料。力主京剧现代化的人声称京剧节奏过于缓慢,已不适应今天时代的要求。许多人不假思索,纷纷附和此说,遂成为责难京剧的口实。但我认为所谓节奏的快慢,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必须加以区别。一种是指作品从内容到表现,是不是拖泥带水,枝蔓芜杂,充斥着多余的赘疣,或者还是简洁明快,该压缩的就压缩,该省略的就省略,没有浪费的笔墨,无用的蛇足。后者就是一位外国戏剧家称赞中国京剧是以秒针来计算,而他们自己的戏剧则是迟缓拖沓的缘由。还有一种节奏快慢的观念与此完全不同:希望艺术作品能够一看便知,一览便晓,即用所谓"嚼烂了喂"的办法,去满足读者中间那些懒惰的需要。下焉者更是使他们养成一种非刺激就不能接受的口味,作品中的颜色非大红大紫不可,作品中的声音非大喊大叫不可,作品中的情节非大死大活不可。但须知艺术作品倘使不再具有含蓄的功能,不再蕴藉更多的情愫和内容,不再通过这些手段去唤起读者的想象活动,那么,这就会造成他们的想象惰性,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逐渐丧失。艺术并不是为了让观众省力,使他们的想象萎缩、退化,相反,而是要使他的想象活跃起来。就这后面一种节奏快慢的观点来说,我同意毓生1 说的艺术的欣赏与接受不能比"快",而是要比"慢"。
注:1.林毓生为美国维斯康辛大学教授,其著作甚丰,已有数种译成中文出版。
本贴由皮簧客于2001年6月21日23:19:56在〖戏曲文化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