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文化部、北京市政府和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纪念马连良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副部长潘震宙,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副市长刘敬民,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李默然,中国文联副主席李世济,以及袁世海、谭元寿、朱家缙、吴素秋、欧阳中石、梅葆玖等首都文化界、京剧界知名人士15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
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出生于北京,1966年逝世。他自幼投身京剧艺术,勤学苦练,矢志钻研,打下坚实的艺术功底,在年轻时期就取得骄人成绩。到1930年组织扶风社后,他技艺日益精进,进入黄金时期,与周信芳并称为“南麒北马”,名列前后两届“四大须生”,创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马派京剧表演艺术,丰富和深化了京剧老生表演的艺术魅力。解放后,马连良积极追求进步,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新中国。1951年他拒绝了台湾的邀请,毅然从香港回到新生的中国,他的爱国行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1953年,他主动要求参加第三次赴朝慰问团,与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艺术家共同圆满完成了慰问任务。他饱含着极大的热情,为新时代京剧事业忘我工作,并积极尝试、探索现代戏的表演,为推进现代京剧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可以说,马连良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京剧艺术事业。
孙家正在会上讲话。他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京剧为代表的我国传统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是我国几代艺术家在党的领导下辛勤耕耘的结果。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隆重纪念马连良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缅怀马连良先生对我国京剧艺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共商振兴京剧的大计,就是要在前辈艺术大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不断吸取营养,开拓创新,把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孙家正说,我们纪念马连良先生,就是要学习他对京剧艺术执著和自觉的奉献精神,充分认识振兴京剧对于加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文化工作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振兴和繁荣包括京剧在内的民族艺术。
孙家正说,马连良先生是一位在艺术上既善于继承又善于创新的大师,在发展和丰富京剧艺术特别是老生行当的表演技巧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吸收借鉴前辈诸名家之长,广采博纳、融会贯通,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大胆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马派艺术。他塑造的《借东风》中的诸葛亮、《甘露寺》中的乔玄、《四进士》中的宋士杰、《苏武牧羊》中的苏武、《赵氏孤儿》中的程婴等一系列舞台人物形象,无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并形成了众多马派代表剧目。
我们纪念马连良先生,就是要学习他博采众家之长、勇于创新的艺术追求,倡导和鼓励年轻演员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和自身特色加以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适应时代的需要和观众的期盼,把完美的京剧艺术和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孙家正说,马连良先生不仅在艺术上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而且非常注重文艺队伍的团结合作,重视京剧人才的培养。他还善于发现人才,奖掖后进。20世纪60年代,他出任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不辞辛苦地传技授艺,教书育人,他的艺术传人遍布大江南北,为弘扬民族艺术撒下了辛勤的汗水。我们纪念马连良先生,就是要学习他培养新人、奖掖后辈、呕心沥血、无怨无悔的宽广胸怀,从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京剧艺术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的优秀京剧艺术人才,不断创作和推出优秀剧目,从而进一步扩大京剧艺术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的影响,把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到实处。孙家正说,我们高兴地看到,马连良等前辈艺术家为之贡献了毕生精力的京剧艺术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出现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剧目和一批有相当知名度、艺术上渐趋成熟的中青年演员。可以说,京剧振兴,大有希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振兴京剧和戏曲艺术的任务仍很艰巨。
孙家正要求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在新的世纪里,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沿着前辈艺术大师们开拓的道路,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创作精品,造就名角,为弘扬民族艺术、振兴民族精神、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不懈的努力。
座谈会由周巍峙主持。戏剧专家马少波,中国剧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王蕴明,北京京剧院一级演员张学津,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等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 (中国文化报 徐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