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导演艺术发展的历程,相对地划分,大至有五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初步确立了导演制。新文艺工作者出身的导演与戏曲艺人相结合,继承延安 和其它解放区以及国统区进步戏曲的改革旧剧的传统,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任务,主要是 解决如何利用戏曲的形式,为表现新思想服务。其成功经验,一是导演尊重戏曲舞台艺术的 规律,发挥了戏曲表现手段的优长;二是导演调动了演员创造角色的积极性,使表演技巧为 表现剧情、刻画人物服务。这一时期,在导演的艺术观念上,也存在几种偏向:一种是只重 剧本的思想性,而忽视舞台艺术的表现力,因而使人物形象概念化,戏曲唱、念、做、打的 手段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种是"旧瓶装新酒",对传统程式生搬硬套,致使新内容与 旧形式格格不入;再一种是想把戏曲改造成新歌剧,取消戏曲的音乐程式和表演程式,以歌 剧 的艺术手法取而代之。通过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观摩交流和贯彻"百花齐放,推 陈出新"的方针,肯定了戏曲艺术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于几种偏向也作了纠正。
(二)五十年代中期新文艺工作者与戏曲艺人的合作: 五十年代中期,新文艺工作者在学习、熟悉传统戏曲的过程中,与戏曲艺人进一步合作 。加之,在当时向苏联学习的背景下,引进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体验派话剧导表 演学说,这对于促进戏曲演员提高艺术修养、开阔眼界,吸收话剧营养,对于导演重视启发 演员自觉地将内在体验与外在表现相结合,矫正形式主义的表演方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导演,由于对戏曲与话剧在表演艺术规律上的区别,缺乏从本质上的认识和把握 ,因而出现盲目地机械地搬用斯氏理论体系,以话剧改造戏曲的倾向。
(三)戏曲艺坛的丰收时期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前期,由于贯彻"三并举"的戏曲剧目建设方针,全国涌现出一 大批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新编古代题材戏和现代题材戏的优秀剧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戏 曲艺坛的丰收时期,也体现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戏曲导演艺术的蓬勃活力。这一时期戏 曲 导演艺术发展的主流,是力求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从中国民族的美学 观念出发,探索戏曲的本质特征和舞台艺术规律,为建立中国戏曲的导演体系奠定基础。因 此,在导演艺术的具体实践中,努力摆脱民族虚无主义与民族保守主义的束缚,追求于继承 中求"变"--赋予时代感,于革新中求"化"--坚持戏曲化。一些优秀的戏曲导演,在 剧本、演出与观众三者的关系上,探求戏曲艺术的综合性特征,把握戏曲表演与观众直接打 交道的特殊舞台逻辑,充分调动唱、念、做、打的表演手段,展现戏曲的诗化歌舞剧的美学 风格。他们从戏曲演员体验的特殊性质,来深入分析戏曲艺术的程式性特征,指导演员要伴 随着程式技术去体验角色的生活,即情感生活在程式中,从而达到生活情理与歌舞审美的双 重体验和程式形象与传神意象双重表现的高度统一。他们还通过对戏曲分场体制,是舞台时 空变化的连续性与中断性、不固定性与相对固定性的对立统一这一认识出发,去理解戏曲艺 术的虚拟性特征,进行舞台演出的整体构思,组织排场布局,安排舞台调度。可惜,这些可 贵的探索,被一场"文化大革命"所摧折。
(四)“文革”时期的发展历程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样板戏"一花独放的局面。在理论上,既否定中国戏曲的传 统,又否定斯氏导演体系。在艺术生产上,以长官意志代替导演制,以"三突出"、"三陪 衬"、"定腔定谱"的模式化代替导演艺术。在全国各剧种强行推广"样板戏",要求所谓 "学习、移植样板戏不走样"。这对于导演是一种钳制和禁锢,实则是对导演艺术的扼杀。 当然,不是说在"样板戏"里就不存在导演艺术构思,但这是包括许多戏曲导演在内的广大 戏曲艺术工作者心血和才智的结晶。对此,应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历程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戏曲的方针、政策上拨乱反正,调 动了广大戏曲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许多新创作的剧目中,可以看到导演艺术也有了长足的进 展。其表现之一,是有越来越多的导演追求舞台艺术的完整性。他们在总结建国以来导演艺 术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导演艺术的再创造--创造完整的演出艺术。即 更加自觉地发挥导演的主导作用。遵循戏曲艺术的规律,把剧本的文学风格与音乐设计、舞 台美术设计的风格,统一到戏曲表演的舞台风格上来。因之,产生了一批比较讲究艺术风格 统一、总体结构严整的剧目。从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到《曹操与杨修》,再到《骆驼祥子 》,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发展趋向。其表现之二,是有越来越多的导演追求舞台演出样式的多 样 化。或以传承戏曲传统的演出样式,于流畅中见清新;或更多地借鉴电流及现代派话剧的表 现手法,寓浪漫于奇巧;或则在分幕体制的总体结构中,吸收分场体制的一些排场处理,在 平实中求灵动。但当前有一种在舞台上到处显示导演技法的现象值得注意。导演的艺术风格 只能自然形成,决非故意造作所能建树。如果导演有卖弄手法、哗众取宠之心,而无扎扎实 实塑造人物之意,把演员当成装饰品来任意摆设,那么,即使戏里处处可见导演之"痕", 但在整体上却会失去导演之"魂"。其表现之三,是有越来越多的导演追求在艺术实践中, 从更深的层次上导找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的结合点,解决现代化与戏曲化的统一。 尽管这种种探索难免有失误、有偏颇,但只要锲而不舍,精研善择,总会有所发现、有所拓建,为形 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导演艺术体系,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