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虫(梨园客先生)先生以前主张摆事实讲道理,撕边十分赞成,这次怎么迷信起权威来了,似乎只要引用一段专家的文字,就没有再商讨的余地了,您的“四声规二”说就成为铁的定论了。撕边本来不想对您的“四声归二”说表态,因为有些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弄不好会引起误会,但看了您最近的帖子(特别是这“最后一帖”),字里行间有一种霸气,似乎您的观点就是绝对正确不用置疑的,撕边实在忍不住要说几句了。

我认为讨论问题应当把自己摆在与人平等的地位,不管自己研究了50年也好,身为教授也好,引用的是专家的话也好,都不等于说的一定是真理,想叫人服,只有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孔圣人尚且被两小儿问倒,何况吾等常人乎!

孙家斌先生的文章只是一篇关于京剧四声的简介,只谈了京剧“湖广音”的基本调值,作为普及性的《中国京剧》,不可能作更深入的介绍。事实上,四声调值还有其它变化,例如,上声除基本调值高升调(45)外,还有一种升降调(454),例如《武家坡》中“有劳了”的有字,程砚秋先生和杨宝森先生都是用升降调念的,非常好听。类似的,杨先生《洪羊洞》中对孟良嘱咐的“小心了”的“小”也是升降调。另外还有一种低降调(21),如“领旨”的“领”,“可恼”的“可”等。其它声调的调值也有多种变化情况(在杨振淇的《京剧音韵知识》和徐慕云的《京剧字韵》中都有关于四声调值变化的论述)。因此,四声的读法,总共有多少种?至少是超过了4种,决不会是只有2种。

孙家斌先生的文章只讲了京剧“湖广音”的四声,实际上,京剧唱腔中还掺入了不少用京音四声的字。例如余叔岩的《沙桥饯别》,“内侍臣与孤王将宝抬到”一句中,“与”、“宝”“抬”、“到”都是取的京音调值。由于京音和“湖广音”除阴平调值相似(均为高平调)外,其它字的调值几乎相反(例如,湖广音的阳平是中降调,京音的阳平却是高升调)所以,如果承认“湖广音”和京音两种调值的同时存在,在唱腔中,只要阴平字的相对音高不低于相邻的字,就不会有倒字的现象了。 在安排唱腔时,阴平字相对音高最高,上声字可高可低,去声字和阳平字只要不高于相邻的阴平字就可以了。

从这个角度理解“四声归二”说有它的道理——阴平字相对音最高,其它字随意,岂不是只剩高、低两种音的选择了吗?但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一些佳作,唱腔旋律能把字的四声如同念白一样地表现出来,使得字音更加清晰,那就不是“四声归二”了,至于念白,当然不仅是归二,倒是多于四种调值了。 撕边所言,仅为个人看法,并不认为一定正确,只是抛砖引玉,愿向诸位朋友请教,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本贴由撕边一锣于2003年12月24日13:22:46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