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正在录制的“京剧彩霞工程”节目,把摄像机镜头推向著名梅派表演艺术家李炳淑,大病痊愈的她,不久将在无数观众的热切期待中走向屏幕。
整整三年,李炳淑未在舞台露面,令无数戏迷好生牵挂。去年10月起,当杨春霞、李维康、杨秋玲、李光、张学津、冯志孝相继在“京剧彩霞工程”中亮相后,全国各地的戏迷都在打听李炳淑,有的还把电话打到了她的家里。
毛主席“一锤定音”
作为“定向培训生”,李炳淑17岁那年从安徽蚌埠来到上海戏曲学校京剧班三年级当插班生。她的好学和才华深得校长俞振飞和言慧珠的赞赏,毕业时执意相留,而安徽京剧团坚持不放,双方你来我往争执不下,“官司”居然打到了毛主席那里。1960年,毛主席在上海参加会议期间,对在座的安徽省省长曾希圣说了一段传为剧坛美谈的“佳话”:“李炳淑不是安徽的,也不是上海的,是国家的。她是个人才,我们就要培养!上海师资力量强,我看就留在上海吧!”毛主席“一锤定音”,李炳淑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60年代初,《杨门女将》中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形象一炮打响,轰动了沪港两地;70年代,《龙江颂》中江水英的“一轮红日照胸间”唱红了大江南北;80年代,一部《白蛇传》又是风靡数亿观众……
患的是良性肿瘤
1999年李炳淑患病后,所有的演出活动戛然而止,本来已经筹备拍摄的“京剧彩霞工程”也不得不半途而废。听说她一直养病在家,记者相约登门拜访。在衡山路一幢环境幽雅的艺术公寓大楼里,我们叩响李炳淑家的门铃。当她笑吟吟地开门迎客那一刻,我们暗暗吃惊:传神的眼睛,红润的脸庞,轻盈的步履,圆润的嗓音,哪像动过大手术?
落座后李炳淑向我们介绍了她的近况:“我是1999年8月由市政府安排搬到这套宽敞的新居的。搬家后一个月,就感觉腰部疼痛、两腿发沉,开始还不大在意,以为是年轻时练功太狠,老伤复发了;没想到后来愈发严重,竟出现血尿,流血块了。B超CT一检查,右部肾脏长了一个鸡蛋大的肿瘤,医生说‘一天都不能耽搁!’马上把我转到了瑞金医院。副院长俞卓伟亲自出马,从拍片、麻醉到开刀动手术,他都一一过问落实,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真让人钦佩。手术摘取了一只右肾,所幸是良性肿瘤。出院后不久,我就试着下地走走,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务活,中午一顿简单的饭菜也坚持自己做,总之要多活动。去年,上海青紫杰和文华里票友会邀请我去参加活动,我担心自己唱不动。票友们鼓励说: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我就试着练练嗓门,啊,还真行!”说到这儿,李炳淑欣慰地笑了。
丈夫李永德是著名余派老生
说起李炳淑,不能不提她的丈夫李永德。当年他们是戏校同班同学,这位由李少春、言少朋亲授的余派老生,当年排演《龙江颂》时,曾主演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演得相当到位,只是后来拍电影时,规定一号主角要改成女支书,这才有了后来“江水英”。李炳淑从里屋取出一本封面泛黄的小册子:“这是1962
年戏校首届毕业生赴港的演出本,永德一直保存到现在。”这可算是个文物级的宝贝了,我们看到当年的李炳淑、杨春霞、华文漪、王芝泉、齐淑芳、周云敏、孙花满、蔡正仁、计镇华、刘异龙,一个个风华正茂、稚气未脱。遗憾的是,八十年代后期,李永德的身体一直不佳,这几年患了脑梗阻,行走不便,生活难以自理,天天打针吃药。李炳淑说:“虽然我们都养病在家,但非常怀念京剧舞台,好的演出我都要去看看。央视11频道的戏剧节目,是我和丈夫每天晚上的专利。”
李炳淑透露,“京剧彩霞工程”节目是中国文联专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一代京剧艺术家拍摄的,上海除李炳淑外,还有尚长荣、王梦云、陈少云。目前,李炳淑已经拍完了便装戏,主要是她向观众们谈戏说艺,讲述了她怎样从小戏迷到大青衣的艺术人生。这几天她正忙着到电视台参与整理她在《杨门女将》《龙江颂》《白蛇传》《宇宙锋》《三娘教子》中的经典片段。(记者
吴申燕)
(摘自 《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