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锦秀梨园》回忆“梅花奖”的专辑,听了张幼鳞讲自己手术后为了登台演出坚持练习勒头,体会他们真不容易。我想这样的京剧人一定还大有人在,这也使我们了解了许多背后的酸辛苦辣,多了许多理解。我热爱京剧几十年现在虽不能常在剧场看到京剧的演出,但11频道为我们做了大好事,许多精彩的节目坐在家里就能看到,这是过去想也不敢想的。有时看到一些表演或演唱感到不满意时,常常安慰自己有的看比没得看要好的多。当看到哪位又有了进步,那就更是喜出望外,录音、录象忙得不亦乐乎。
这次看到回忆“梅花奖”的一些事,也激起了我的美好回忆。当年,前五届评选时都是在《戏剧报》的杂志上登条消息,由观众投票评选当年在北京演出的演员,戏曲十名,话剧五名,不设候选人,全凭观众的印象,最后再由专家综合评定。观众投票结果如有六名戏曲或三名话剧演员符合,即有奖鼓励。我就根据当年的报纸及杂志上的消息,很有兴趣的参加了五届的投票,所幸的是一、二、四届都有六名选中了。得到的礼品是小皮包、相册等,第二届还寄了张全体获奖者的合影照片。这小小的礼品不重要,可喜的是自己填的演员都选中了,就更增加了对“梅花”们的关切和喜欢。
当时前两届还没得到大力的宣传和重视,发奖大会和演出我们外地人都无缘看到。从第三届开始发奖及演出进行了直播,记得那次最后一折是袁先生配合李光演的《野猪林》菜园一场,大乎过瘾。可惜好景不长,从五届开始主席台上坐满了赞助单位的人,光报那些赞助单位就报了好久。再后来就干脆拉到外地去举办了,也不要我们观众投票了。开始还每年关注一下有谁获奖了,后来就渐渐的淡忘了,甚至都不知道谁得过奖,谁还没得。现在,梅花奖是戏曲演员的唯一全国性大奖,每年都有许多的戏曲精英来争这个奖,可这奖的分量在观众的心目中到底还有多重?正像有位老评委说的,首届去北京演的能演二十几场,可现在都为得奖去的,只演两场就走,观众都不知道。这是首都的,外地的就更无从知道了。尽管知道“梅花奖”举办者的艰难,知道那些为争“梅花”的戏曲演员的一番艰难奋斗,可对她的关切真的少了许多热情,而且对许多的“梅花”们一无所知。就京剧演员而言,只关心他们台上究竟怎样,而不是得没得过“梅花”。现在的许多评奖,如“文华奖”、“戏剧节”的奖,那更与观众无关,许多得大奖的戏,又有几出观众能说的出来?记得看一次节目,问尚长荣先生得梅花大奖的戏,是什么?楞没一个观众报的出来。这都在客观上说明了什么?
尽管我说了许多的感慨,但还是真心的喜欢“梅花奖”,并且希望“梅花奖”还是能回到观众中来,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现在电视也普及了,我想要做到这点不会太难。

本贴由艳阳天于2003年8月22日09:24:33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