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传统的经营模式,剧场只是供剧院团演出的一个场所而已,其经营方式为坐等剧院团上门或是组织剧院团的现有剧目来演出,这就是所说的“经营剧场”。依靠现有舞台剧目经营剧场并做到天天有演出且又有良好的效益,其前提是剧院团能够提供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形式新颖、质量上乘,可以满足不同观众需求的产品。但是,由于众多原因,近年来相当一些剧院团的演出剧目特别是传统剧目和保留剧目数量不够多,不同艺术团体演出的剧目存在着类似、雷同现象,大同小异不够丰富,面貌陈旧少有新意。此种状况既不能满足老戏迷的欣赏要求,也不能引起中、青年人的欣赏兴趣。因此,北京长安大戏院要兑现“天天有戏看”的承诺,仅仅靠剧院团的现有剧目来经营剧场是难以做到的。长安大戏院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提出了“既要经营剧场,又要经营剧目”的经营思路,把剧场经营同剧目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经营剧场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剧目的投资、制作、策划和演出,按市场需求进行剧目的商业运作,突破经营剧场的旧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为自己拓展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剧场的经营方式上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1996年长安大戏院重张开业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长安制作推出了大型神话旅游京剧《白蛇传奇》。《白蛇传奇》是长安大戏院经营的第一个剧目,它打破了剧场等剧团上门演出的传统经营模式,为剧场走出市场做了大胆的尝试。之后戏院又参与制作了旅游京剧《梅华香韵》、《铸剑情仇记》和《碧波金鳞》。1998年,在北京市文化局的主持下,长安大戏院参与了贺岁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的策划、制作和市场营销工作。该剧吸取了近年来影视运作的成功经验,一改以往国家投资,政府包办,一团一剧,一院独揽的生产方式,采取了“准制作人”的市场运作方式,由北京市艺术创作中心、北京京剧院、长安大戏院联合制作,集中了三家各自的优势,实行了制作组织、艺术生产、演出经营的一体化运作。该剧瞄准春节的演出黄金档期,第一、二本于2000年春节在长安大戏院闪亮登场。2001年、2002年春节期间又相继推出了三、四、五、六本。在长安大戏院演出共计69场。中国人因其好听、好看、好玩而喜欢,外国人因其易懂、简洁、热闹而爱看,首都广大观众和艺术界人士给该剧以好评,该剧丰富了首都的文艺舞台,成为北京文化市场中一个独特的亮点。《宰相刘罗锅》从创排之初就加入了文娱贺岁大军,并成为其中的“稀有”品种,“春节送戏票,好看又时髦”“春节到长安,宰相拜大年”的理念又吸引以前没进过剧场看京剧的人成为京剧消费的新群体。该剧在京演出期间,平均上座率达到九成。有别于以往传统京剧演出时的状况,其中30岁左右的年轻人占了三四成。春节期间,演出更是场场爆满,观众需提前购票,平时很少有人问津的贵宾票,竟被抢购一空。很多家庭购得几本的套票,一家老小同坐八仙桌,同品一出戏,并把这项家庭聚会列为节日期间的“重大安排”。《宰相刘罗锅》在3年的贺岁市场中赢得了观众,也赢得了效益。
《宰》剧是一部充分利用名人效应,真正集结戏剧、音乐领域内的顶尖高手,积极进行戏剧创新实践的一部优秀作品。制作人张和平,曾领衔制作过电视剧《过把瘾就死》、《东边日出西边雨》、《宰相刘罗锅》,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编剧陈建秋,湘楚剧界领袖,话剧《枫树弯》、《梅子黄时》,昆曲《偶人记》等作品广受好评。导演林兆华,《绝对信号》开小剧场话剧先河,话剧《鸟人》、《阮玲玉》、《哈姆雷特》、《等待戈多》,特别是新版《茶馆》更见其深厚功力。执行导演田沁鑫,话剧《断腕》、《驿站桃花》、《生死场》,深刻的话剧思维和扎实的艺术功底水乳交融。另一戏曲导演石玉昆谙熟京剧门道,为该剧的戏曲化作出了贡献。作曲赵季平,舞美黄海威,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为该剧的成功铺砖添瓦。
这部戏的成功运作,是长安大戏院参与剧目制作的一项具有重要突破性意义的探索,使戏院在剧目策划、制作、营销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在剧目运作能力上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长安大戏院自1996年重张开业,走过了一段再创业、再立业的艰难过程,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经营模式,确立了新的经营理念,被公认为一流的品牌剧场。长安大戏院将一如既往地面对新世纪挑战,将始终不渝地坚持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立足北京、放眼全国、关注世界文化市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百姓,不断打造精品,拓展市场,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艺术殿堂,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舞台。(长安大戏院)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