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打破剧院团界限的强强组合,是近年来戏剧创作的一大趋势。毋庸讳言,强强联手的确提高了剧目的质量,打造出了不少好戏,如北京京剧院的《宰相刘罗锅》、南京京剧团的《胭脂河》等,前者成为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之一,后者获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一些地方剧院团,尤其是地市级剧团,创作力量及演员实力较弱,外借主创人员可以使剧目质量明显地上一台阶,说白了,获奖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于是一些剧团争相聘名家,几位有名的编、导、作曲及舞美人员常常在好几部戏中同时任职,强强联手变成了“强者多劳”,这导致了一些戏剧风格雷同不说,而且外请演员也剥夺了本团演员上台的机会,致使新秀无法脱颖而出,这未免令人感到遗憾。

记得头两届京剧节,各剧团参演的剧目均是本团创作演出,基本上反映出本剧团的实际水平。江苏京剧院的年轻演员李洁、山西京剧院的梅派新秀李胜素和编剧梁波,分别以《西施归越》、《金谷园》和《大脚皇后》脱颖而出,引起剧坛瞩目。而今,却没有一位新秀能给人这样的惊喜。即使是号称西部京剧重镇的青海省京剧团的《天马歌》,也是聘请京城演员主演,很难让人领略西部京剧的风采。京剧节的主旨是推动京剧创作,发现优秀人才,但一些剧团却为获奖,外请著名主创人员,排出的剧目获奖后因演员外请无法常演即封箱入库。有的获奖后由本地演员主演,却达不到获奖剧目的水平。

京剧院团创排新戏的机会本来就不多,而排新戏却轮不到本团演员来演,这样势必挫伤年轻演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年轻演员的成长,甚至会使年轻演员因演戏少而改行。希望京剧院团能淡化获奖意识,多给本团年轻演员一些演出机会。

(摘自 《光明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