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云先生在建国后于1953年就应邀举家迁居西安了,为“西北不能没有京剧”而奔忙。先生除担任陕西戏校校长外,还亲赴西北各地考察指导戏剧活动。工作比较忙。谁都知道先生桃李满天下,但在这段时间里,他仅收了一名从上海只身跑来西安,一心想学尚派的13岁小姑娘孙明珠为徒,入室学艺。在遭劫难那些年里,唯有孙明珠仍然坚持练功,照常请教师父,有时还塞两包香烟给师父。此时的尚先生把满腹心思倾注在这位通情达理的弟子身上,拿定主意把她培养成自己的继承人,不断向她传授尚派的秘宗真髓。尚先生是1976年在西安粉巷医院去世的。师徒相依为命前后共17年。
孙明珠天资聪颖,又生得一派好模样,明眸大眼,扮相甜美,身段匀称,嗓音清亮,手脚灵巧。她学的第一出戏是《打青龙》杨排风,师父说戏,她就十遍几十遍的练,直到师父满意才肯罢休。经过努力她学会了几十出尚派传统戏。尤其擅演《汉明妃》、《擂鼓战金山》、《双阳公主》、《十三妹》、《失子惊疯》等。她继承了尚派行腔吐字清楚,嗓音清亮激越、旋律跌宕缭绕的传统。她台风台容端庄大方,于刚健中透出妩媚。她站立在舞台上,无论扮相、身段都酷似当年的尚小云先生,老年观众尚派戏迷看到她,立刻有尚先生再现的感觉。
1993年,她在北京挑演《擂鼓战金山》、《汉明妃》时受到好评。与尚先生有四、五十年交情的戏曲评论家马少波先生看了她的演出后很惊讶!未曾想到还有这么够味的衣钵传人!即兴吟诗赞曰:“长安熠熠一明珠,擂鼓金山震首都,重见绮霞风彩美,薪传师艺赖高徒。”(绮霞是尚先生别号)张君秋先生在筹划京剧音配像时,苦于找不出合适的尚派人选,同戏剧大家吴素秋先生商谈此事。吴先生告诉他,"西安有位小师妹孙明珠是先生的关门弟子,很不错!“我看过她的《战金山》,身段、台风都有先生模样儿。‘边挂子"、‘枪架子"、‘马趟子"、‘鼓套子"都好,鼓打得也精彩,配合手势指令,准确,不亚于《挑华车》。”(以上摘自人民日报1998年7月8日所发周桓文:《明珠配像见绮霞》)张君秋先生同夫人看了她的《双阳公主》后,非常激动地说,我承认这确实是尚派艺术,希望她承“尚”启下。经老艺术家们的认可和推荐,从一九九五年往后尚小云先生的音配像的不二人选就是孙明珠了。《昭君出塞》等十几出戏都是她配的像,效果很好,深受海内外观众的欢迎。
尚小云先生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创造出"文戏武唱"的艺术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他把巾帼英雄,侠女、……等妇女塑造成既刚健飒爽又娇美妩媚的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什么是流派?这就是流派!她必须有自己的艺术理念、有别于其他流派的特色,有自己的唱念作打的技巧和品味、还要有自己创编的剧目,不能昙花一现,要发展创新,让新老观众都喜欢。
尚先生“文戏武唱”的主张在《昭君出塞》这出戏里表现得较为突出。这出戏是尚先生早年从他岳父李寿山先生那里学来的。尚先生经过几十年的磨练,从人物造形、服装服饰,唱腔曲牌、情节结构、舞蹈动作等方面,把个王昭君塑造成年青貌美、端庄妩媚、刚健飒爽,有爱国情操和自我牺牲精神的淑女形象。孙明珠不愧是尚先生的关门弟子,心领神会,驾轻就熟,把个王昭君演活了。王昭君本是汉宫中的贵人,情态端庄稳重。然而,在《出塞》中,尚先生把她在上马登程前后塑造得一稳一动,判若两人。她站立宫门乘荤时,表情凝重,唱腔委婉,她痛恨毛延寿、不满朝庭,又毅然挺身出塞和亲,表现出她深明大义的爱国情怀。在乘马上路的一刹时,一改贵人沉稳雍容的仪态为娇健优美的英姿,她扬鞭大喊一声“带马”,把观众引入“武唱”的气氛中。在激昂飘逸的音乐伴奏下,三人协同圆场,奔驰在塞外的大漠广袤风沙中。关山险阻、老马识途不愿前行卧地时,孙明珠精神振奋,扬鞭催马,几次摔叉,大劈叉、作了几个精彩的高难动作,干净利落,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圆场中的滑步是尚派的拿手好戏,也是“文武唱”的高潮。孙明珠滑得栩栩娴熟,使观众眼花缭乱,看似前行复又后仰,看似左摆旋即右倾、如醉如嬉,飘逸婀娜,精彩传神。给人一种神清气爽,惊世骇俗的感觉。实在是一种享受,使人留连回味。
孙明珠工作很忙,除给团里青年演员说戏,参加省,全国大赛演出外,还经常去上海同她三哥尚长荣先生商谈尚先生的音配像事宜。这几年她应邀二次赴美,三次去台湾讲学,传艺演出,很受欢迎。她由于各方面原因,至今尚未能收一位戏校毕业条件合适又愿意学尚派的徒弟。对这件事,希望各级文化部门,在人力物力经费各方面支持帮助孙明珠解决在收徒问题上碰到困难。也希望有关文化部门创造条件安排她到外地多演出几场尚派戏。更企盼戏剧报刊多登载一些有关尚派的文章。改变一下目前尚派这种不景气的局面。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2003.10)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