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天津新落成的中华剧院,上演了群星荟萃的传统戏《连环套》。《连环套》是一出久演不衰的剧目,很多名净都善演此剧,这个戏的难度很大,要求演员有全面的素质,可以说是花脸行的试金石。里面既有大段的西皮唱段和二黄唱段,还有很多“坐、念、舞”的表演,所以一般演员还真拿不下来,要想演得出色生动就更不易了。
京剧《连环套》, 按传统分头本和二本, 头本包括“坐寨”、“盗马”两折; 二本包括“拜山”、“盗钩”两折。《连环套》源自清代小说《施公案》, 讲河间窦尔墩与黄三太比武, 被黄三太暗算, 弃河间至连环套做寨主, 他为报此仇盗了梁九公的御马, 留名“黄三太”栽赃。彭朋令三太子黄天霸三日内搜捕盗马之人, 天霸以拜山为名只身去了连环套, 窦尔墩知其是仇人之子却未加伤害, 反送他下山, 约定次日在山下比武。黄天霸之友朱光祖夜入山寨盗走窦尔墩的兵器护手钩留下天霸的钢刀。比武时, 朱光祖假说乃天霸盗钩, 窦尔墩信以为真, 感念天霸不杀之恩, 交出了御马, 随黄天霸去投案。
关于窦尔墩, 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有记载, 其人出身较苦, 有着侠义豪放的性格, 恩怨分明。历史上窦尔墩的原形叫窦尔东,是康熙年间河北献县人,好抱打不平、除暴安良,官府捉不住他,就压了其母为人质,窦尔东这才投案。不论在哪个演义版本里,窦尔墩都是条英雄好汉。关于黄天霸,解放前一直是当背信弃义,捕杀绿林的官府鹰犬来看的,在《连环套》里也多处显露他的走狗奴性和虚伪本色,但由于他父黄三泰是江湖前辈老英雄,而《施公案》、《彭公案》里所写他捕杀的绿林人亦多是非奸即盗,再加上很多武生宗师(如杨小楼)的表演十分精彩,对于黄天霸的判断也时有争议,解放后曾一度禁演黄天霸的戏(《恶虎村》、《落马湖》、《殷家堡》、《连环套》)。但无论如何,京剧里的黄天霸不是个光明磊落的英雄。
昨夜,演员阵容的空前强大,景荣庆、李长春、孟广禄、魏积军四人联演窦尔墩,谭元寿、奚中路、王立军三位同扮黄天霸,加之张克、石晓亮等当红名角的助演,可谓是群英大会了。更难得的是无论主角、配角,个个精神饱满,表演皆有看点。而且全剧节奏明快紧凑、气贯始终,使观者并无拖沓分神之感,十分难得。因而总体上看,我感觉应算是近些年来相对较为精彩的一场《连环套》。
我钟爱《连环套》这个戏,尤其喜爱窦尔墩这个角色。从听金少山、侯喜瑞、郝寿臣、王泉奎、裘盛戎、袁世海,到看裘世戎、方荣翔、王正屏、李荣威、袁国林。窦尔墩的艺术形象在我心中可谓丰富多彩、生动鲜活。今天看景老的窦尔墩还真是头一回,表演之雄浑老道、细腻精湛,令人难忘。景老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了,本以为只有最后一场戏,却不想竟演全了“盗钩”,且毫不避繁就简,处处有戏。听唱,字字清晰、满宫满调;听念,气力充沛、铿锵有力;看做,威风八面、一丝不苟;看表情,细致传神、不火不瘟。就说端杯饮酒时,脸上的表情和腮部的动作,交待得清楚充分;而醉酒后翻身时的抬腿跨桌一技,显得驾轻就熟、举重若轻,哪里像是耄耋老人的身手呢?再看下场时甩扎的惊恐之态,把窦尔墩后怕、恼怒、羞愧的复杂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连串精彩的表演,又绝无造作之感。台上哪里是八十二岁的老演员景荣庆,分明就是虎胆龙威、一身本领的“铁罗汉”。难怪当曲已终却人不散,大幕初降,全场观众就已掌声雷动、满堂喝彩了。
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了老一辈艺术家雄厚扎实的功力,和对角色准确的理解与拿捏。看到了老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和对观众的热恋,更看到了京剧本应有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同时,中青年演员所存在的艺术上的差距,也就自然的显露出来了。孟广禄与魏积军的演出,亦是精神饱满、不遗余力。但常常用力过猛,对节奏、张弛的控制仍有遗憾。比如,孟广禄常把词念得过狠,一句“数载的冤仇挂心间”,几乎字字着力,结果至“心”便气竭声断,只能大吸气再念“间”字,使得这句词被念折了;再如,魏积军“盗马”之初就竭尽全力,到后面明显力不从心、音色嘶哑,一句“认镫扳鞍把马上”已是气喘吁吁,“上”字竟使不上力了。这些都说明表演的力度不足,所谓力度,既有“放”的力度,也要有“收”的力度。字字用力、句句使劲,看似卖力实为蛮力,效果会势得其反。对表演的控制和对节奏的把握,体现了演员的舞台功力。再者,窦尔墩在《连环套》一剧中是位五十多岁的老英雄,不能演得像血气方刚的小伙子。
我想再说说一点忧虑,那就是对细节的表演。为什么我前面如此赞赏景老的表演?因为他把看似无奇的“盗钩”演出了彩,演出了细节。这几十年来,《连环套》一直在演,可细节的表演却越来越少,被不断的删节省略。有的是演员的功力不足所致,有的则是理解不到而人为抛弃掉了,这是极大的艺术损失。我就昨天的演出举两个小例子:
“坐寨”一场,窦尔墩唱罢“换衣前往”,至后场换上箭衣,原先演法是换好箭衣出来, 道一声“溶墨伺侯”, 走快步到堂桌一侧, 右脚登椅子写信。这里的程序是这样的(按侯派演法,见《学戏和演戏》): 1、拿笔; 2、摘笔帽; 3、掭笔; 4、择笔尖的虚毛; 5、写信; 6、放笔; 7、看一遍信; 8、折好装入信封; 9、写信封上的字; 10、抹浆糊; 11、压封口; 12、拿笔写封字。一共是十二个小动作, 必须流畅的一个不落的演下来, 为什么呢? 因为这里要表现窦尔墩精细的性格, 试想若窦尔墩是个粗心大意的人, 怎么能够去只身盗取御马呢? 因此这里是刻画人物的需要, 不能草率了之。何况这些动作亦有很帅、很美呢?但后来这些都被简单代过了,反觉可有可无,直至如今变成直接举书信上场的局面,于是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就在无形之中流失掉了。
再者,“盗马”中窦尔墩唱“耳边厢又听得梆铃儿响亮”, 然后转身往后撤给上场的更夫让出场地, 这时上来两个丑角饰的更夫。此时窦尔墩并非无事可做,而是背身侧身倾听状,当更夫念:“跟我上御马圈!”时,不禁提腰一晃,这样的肢体语言是决不能省的。待更夫下场,快步至台前, 一声:“此乃是天助某成功也!”, 唱:“要成功跟随了他, 我暗地里埋藏”下场。而现在,演员大都等更夫上场后,背身“休整”,无戏可做。直到更夫下场才随锣鼓奔至台前,使表演失去了连贯性,于情于理都不恰当。 由于这出戏历代各派名净都演,可谓精雕细刻,这种细节表演还有很多很多,而今且不言再现,只能保留下来的已很少了,且越演越省。一部电影大片若只有大场面、大特效,而没有细节的生动刻划,不会成为经典,一出好戏又何尝不是呢?一些当红演员,其表演对后学者和追捧者是有示范作用,有责任把前辈的艺术更完整的传承下来,才能让几代京剧人的心血鲜活的留在舞台上。否则,它的魅力将越发暗淡,观众也无从赏辨“国粹”美在何处,绝在哪里。
所谓艺无止境,那些见过金、郝、侯、裘演出的老观众们,自会对《连环套》又有一番品味。对于我辈青年,真心希望这样的传统戏能一直演下去,越演越好。景老精彩的“盗钩”不会是又一幕绝响,架子花脸便再无出其右者。
最后,衷心祝福景荣庆先生健康长寿!您的表演,让昨晚中华剧院里和电视机前的戏迷们感到幸福。

本贴由裘迷于2006年9月24日13:37:38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