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加工整理的京剧经典传统剧目《四郎探母》,2006年1月2日首次公演并通过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现场直播后,经过重新修订,将于9月30日登上北京长安大戏院的舞台,再度上演。
此次推出的《四郎探母》由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李维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耿其昌提携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研究生及中国戏曲学院学生演出,演员阵容整齐强大。杨延辉由杜鹏(坐宫)、杜喆(出关)、贾劲松(见弟、见娘)、耿其昌(回令)扮演,铁镜公主由李维康(坐宫)、熊明霞(盗令)、张慧芳(回令)扮演,萧太后由张晶扮演,佘太君由翟墨扮演,杨宗保由李宏图扮演,杨延昭由张凯扮演,国舅由焦敬阁、刘宸扮演。伴奏由中国戏曲学院乐队担任,司鼓:耿连军,操琴:王彩云。这一版《四郎探母》由著名戏曲导演金桐、李文才担任导演,王若皓担任剧本整理,赵英勉、郑琳担任舞美设计,王彩云、耿连军担任音乐整理。
该剧本着压缩、精炼的精神,在保留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对原剧作了适当的剪裁、加工和整理。结构上,调整部分场次,删去“见妻”一折。剧本上,修改如“马走战”等一些不合理和文学水平不高的唱词,削减繁冗、重复的语句,使语言更加干净明朗。如“坐宫”中杨延辉上场[定场诗]后删去了叙述剧情背景的大段念白,直接引入正题;“巡营”中杨宗保删去了自报家门,避免了拖沓。唱腔上,保留了所有经典唱段,又对部分唱腔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如李维康教授大胆地将“坐宫”中“猜心事”的四句[西皮慢板]的后两句改为[原板],在音乐上进行了和谐的过渡,演出后受到一致好评。专业人士认为改得天衣无缝,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艺术水准;许多戏迷与老观众看后几乎听不出改动的痕迹,只觉得更加紧凑流畅,和谐统一。剧中特色鲜明、脍炙人口的重要流派唱腔大都予以保留,如萧太后的[西皮慢板]依然保持了尚(小云)派风格;杨宗保的[娃娃调]仍以姜(妙香)派风格展现。表演上,在对繁复表演加以凝练的同时,又对部分段落予以丰富。如"坐宫"中"猜心事"的表演,杨延辉与铁镜公主的交流更加细腻、自然、完整。音乐上,王彩云对乐队编制做了一定改革,乐队加以适度扩充,配器也有适当调整,无论音乐结构还是音响效果都有所改进。舞美上,追求既典雅又辉煌的舞台效果,简洁精致,富丽堂皇,避免了大制作的误区,环境设置中性化,非常适合传统戏曲空灵写意的演剧风格。总体上加以压缩,在很多细节上都显示了颇具匠心的精巧处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节奏更加紧凑,时长有所压缩,气韵更加贯通,亮点更加突出。在两小时二十分钟内,一气呵成地完整呈现这出原本要演出将近三个小时的大型剧目。
经过整理的《四郎探母》由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在北京首次公演后,又赴上海、济南、天津等地演出,并召开座谈会进行研讨。在座谈会上,来自各地的戏曲专家对《四郎探母》的加工整理表示了极大关注,认为中国戏曲学院既对传统戏持科学、慎重而积极的态度,又具有科研、创作的力量和创新的精神,体现了“以科研、创作为两翼,牵动教学整体起飞”的教学成果,举起了戏曲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大旗。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学院名誉院长王梦云认为《四郎探母》越改越好,表示上海戏曲舞蹈分院“再排《四郎探母》就以此为范本”,推动戏曲改革的步伐。有着“天津旦角之母”美誉的天津戏曲学校教师孟宪荣赞赏中国戏曲学院的改革精神和科研能力。原上海京剧院艺术总监、剧作家黎中城说,对传统戏的整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再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接班人,以讹传讹下去”。上海资深编辑翁思再肯定中国戏曲学院在加强学术研究方面做出的努力,认为整理经典老戏,使之更加精化,是中国戏曲学院应该担负,而且有实力担负的责任。山东省艺术学院副院长、著名老旦演员郭跃进认为对《四郎探母》的加工整理“体现了中国戏曲学院历届班子积累下来的雄厚基础和现任班子的执教理念、办学思想”。赴津演出时,面对钟爱老戏,具有很高鉴赏水平的天津戏迷,特意在开场之前对加工整理的情况作了必要解释,并发放观众调查表,观众普遍表示满意,接受认可中国戏曲学院的改革。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认真听取了专家和观众的反馈,再度进行认真修改,推出此次重新整理的《四郎探母》,意在继续征询各方意见,不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将这出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打磨得更加完美,使之世代相传。(池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