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今年“五一”假日不出门,在家把多年来平日购回而不及详细翻阅欣赏的书籍、盒带、光碟找出,静心埋头通赏一遍。当聆听其中上海声像出版社《胡松华专辑》音带,发现入选的十五首独唱作品中,除了他拿手的十二首民族风格迥异的歌曲外,竟还包括京剧《空城计》选段及京城大鼓《遛弯儿》,前者注明胡松华用马、余、谭、杨四大须生流派演唱,操琴伴奏者乃中国京剧院前辈琴师、曾参与当年《红灯记》首演的沈玉才先生。赶紧打开音响连放两遍,听罢不禁感慨良多,且先不论其韵味的醇厚正宗与声音之适应能力,单就这位成就卓著的歌唱家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探索实践中,熔土、洋、古、今、戏、歌于一炉,把戏曲、曲艺唱段正式列入自己演唱音像作品范围,所具独特理念和勇气,觉得十分可贵。
笔者有缘在1986年胡松华两次来沪演出期间担任接待,记得陪同胡逛南京路时向他提起,在听中央歌剧舞剧院廿余年前特邀他和罗忻祖主演歌剧《阿依古丽》时,如何能通过大段高难度唱工的声音形象具体塑造,将西洋歌剧以音乐贯穿全剧的特点与新疆民族地方色彩,有机紧紧融合一体?他答道,其实不管唱哪一类风格作品,歌唱基本方法原理总是统一不变的,不同点在于掌握好声音对于作品风味的适应。有些现代京剧交响合唱中的独唱演员,听起来明显带着洋腔洋调,就是因为原来没有研究熟悉过京剧传统唱腔,就无从谈起适应性。 这番话出自一位专业声乐家之口,表明了他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尊崇心情和“洋为中用”实施过程的严肃态度。去年秋,年逾七旬高龄的胡松华老师再度来沪出席声乐研讨与演唱,迄今功力不衰,堪称乐坛常青树,令人欣喜。
4月19日,《外国歌剧经典曲目周末音乐会》经周小燕教授策划指导,定期在沪上演。周先生事先说明了推出这台演出的宗旨,是让一批实力派歌剧新人有经常锻炼机会,不断丰富、建立自己的声乐艺术体系,最后找到合适的中国歌剧新作,走上服务于我国民族歌剧事业的道路。笔者感到,老一辈声乐家如周小燕与胡松华等,分别用教学和演出手段,长年耕耘在各自的岗位,他们的辛勤付出建树,而今已到春华秋实、殊途同归的收获季节。(王树滨)

(摘自 《文汇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