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现实主义的的话题吧!
我们说俗点儿!为了自己的日后的生存,该如何看待戏曲艺术的市场。所谓市场好像太广义了,我给他定向在国内的演出市场,就现在的情况,本人有以下感慨:

1.继承、传承、发展:

说一个简单的例子:相声界早根英雄郭德纲,他首先完成了继承的工作,利用了10几年挖掘了几乎完全的传统相声,当然还有一些没有被《中国传统相声大全》1--4卷收录的选段。
在他成立的德云社这个社团里,可以说每个青年演员都在传统相声的某一专业上有所长处。他也算完成了传承!
郭德纲自己也根据一些问题和现象,根据传统相声的规律创作了几个新相声,比如《我这一辈子》《相声五十年现状》等等。可以讲是循规发展。
综上所述,我对戏曲继承、传承、发展,有以下感想:
首先,我们要继承好传统剧目,京剧200多年传承下来的剧目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吗?远远不止吧!有些剧目尽管内容和编排都有些雷同或者低级,我觉得可以不演,但是不能不会呀!它可是无形的,宝贵的资产,是演员创作新人物的源泉。试想,那些京剧艺术先驱艺术家们,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戏曲的基础,能创作出这样多,这样光鲜的人物吗?传统剧目的积淀,正是戏曲演员的资本。所以,我们不要被流派所制约,要多学多看,一般在科班和中专学艺时,起初老师是不会让你个人去模仿流派,因为流派是一个流派的创始者的个体的特征,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要平地扣饼似的创作,还是要有源远流长之感……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们才会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我们适合传承的流派。当然,这种传承是要一成不变的拿来我用,不要刚会走,就要跑!传承中可怕的就是自我认知上的膨胀,造成“眼高手低”。可以这么说,戏曲艺术也讲“学会精通化”这五个境界,继承是完成了“学会”两个层次,传承是要惋完成“精通”。
到了发展的时候,才是一个演员向“化境”的转型。有了继承与传承着两个艰辛的过程,在发展的时候,面对新创剧目,新鲜的人物演员才会将自己的戏曲艺术积淀,完全释放出来,利用所积累的一切手段,去塑造一个符合戏曲艺术创作逻辑的人物。
请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个老戏班的观点,更可笑的是我们现在很多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老戏班,只是人云亦云的跟风,有人提出“老戏班”就是很多陋习的代称。那只是阴暗的一面,我们要知道,戏曲艺术和相声等艺术门类的共性,他的起源就是江湖买卖,江湖人的气息肯定会渗透到这些艺术当中,我们扬弃的是糟粕,但是里面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的东西呀!

2.戏曲观众的期待:

我们做一个可能性的试谈,当然论证还是现在红火的传统相声。传统的相声有很多的技法,现在不能使用了,因为是低级的,庸俗的!所以导致现在的“伪相声”猖獗于世,正因如此也给了郭德纲这样的演员发展的余地,这是一个引言。说明很多观众在期待传统的文化回归,可以说这里面有很多年轻人的猎奇心态。
戏曲艺术的观众呢!老观众和新观众同样有着期待呀!虽然老观众是怀旧,新观众是猎奇,但是这都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有道是 万事循环 终归一理。当观众的欣赏需求饱和到一定程度时,复古式必然趋势。再有,我们宝贵的戏曲艺术的传统剧目已经微乎其微了。观众一年四季所看到的不过几十个剧目。可以说老观众都能背下剧情与人物还有唱腔,久而久之大量观众的流失就成了必然性了。
在传统剧目流行的年代,新创剧目就成了市场的焦点,比如:1948年《野猪林》,50年代的《白蛇传》《杨门女将》等等,就是例子。 现在有多少新创剧目获得成功,很少吧!是我们失去了对发展规律的思考,如果我们大量的久违舞台的传统戏来拉回走出剧场的观众。以骨子老戏带新编剧目交替上演,可能我们戏曲现状就不会这么尴尬了。
作为戏曲艺术的后辈,我们有义务去发展它,千万不要在我们这代,把戏曲艺术变成活文物、活化石! 这也是我一点拙见,完全属于一家之谈,请各位见谅!

本贴由爱国者于2006年4月24日02:32:2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