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京剧论坛”看到转发的史震己先生先生写的《“四呼”与“辙”》,我有同感。因此也想说说这个问题。
“四呼”,也被称之为“等呼”,是讲如何正确的“发声”的方法的。在没有拼音的年代,以“四呼”来论述发音,已经是很好的了。比如潘耒((1645—1708),著有“类音”八卷,其中就详细地论述了“四呼”。“四呼”是讲发声方法的,与“音韵”是两回事。但在讲述京剧发音的人,还常用到“四呼”。
关于“四呼”,在王力先生的“汉语音韵学”一书里,讲解得很清楚。王力先生在此书的85页里写道: “就潘氏的原理来看,我们可以更具体地说:
(一) 开口呼——既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ü)。例如:大(da),可(ke),兰(lan).
(二) 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i)。例如:先(xian ),比(bi)。
(三) 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例如:光(guang),古(gu)。
(四)撮口呼——韵头或韵腹是(ü)。例如:学(xue ),鱼(yu ) 注:文中改用现在的拼音。”
其实“四呼“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复杂的。
但在京剧里用韵的依据是“十三辙”。而十三辙则是诗韵和词韵的简化。其实,按照现在的普通话是很容易分清的。但问题在于“上口”字的归韵。比如有人在谈到有的字的归韵时,说到一些字的读音和归韵,就出了问题。比如“定”字,在发音时,读做d-i-n,而在行腔时将(i)音拖长,而归到鼻音,落在(n)上。在有的文章和张建国等在讲解行腔时,说“定”读(din ),这是对的。但却说是“一七辙”,就不对了。按照上口音,应该说这字仍是“人辰辙,而不能因为(i)音的拖长,而认为是”一七”辙。
为什么要强调归韵呢?因为如果归韵不对,字的最终的音就错了。比如,如果认为“定”字读为“一七辙”,那么就会忽略最后的“n”的收音,听起来就变成”地“了。
京剧的发音,无论“上”不“上口”,吐字要清楚,意思才能明确。

本贴由wangdxx于2003年10月20日09:33:31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