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大唐贵妃》北京研讨会侧记

昨天,首都文艺评论界和京剧界人士汇集在保利剧院会议中心,对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进行研讨,记者摘其发言要点,披露如下。

经典出新

黄宗江(作家、评论家):这出戏,既大胆,又小心,传统大大的,创新大大的。我赞成编导的理念,旧中有新,新中有根。这次买了《大唐贵妃》的DVD,我觉得值得收藏,这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周华斌(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导师、戏曲史研究家):《大唐贵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出戏的范畴,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在许多方面体现出“唯一性”。它把中国的剧场技术,做到顶点。能把梅派经典打造到这个程度,非常难得。

杂交精品

徐城北(作家、评论家):我想起一种动物,叫“狮虎兽”。狮子在非洲,老虎在亚洲,它俩本来见不着面,人类让它们交配而成为新的物种,这就是“狮虎兽”。《大唐贵妃》可称为当代戏剧的“狮虎兽”,嫁接成功,有进化,有异化。换一句话来说,就叫做优生。
尹晓东(文化部戏剧处副处长,作曲家):京剧本来就是通过“杂交”而产生的。它的进化,也要靠“杂交”。用京剧作壳,把艺术往里装,产生新的艺术,为什么不可以呢?西方的音乐剧不断与时俱进,如果抱着100年前歌剧的样子不变,今天就不可能那么风靡。京剧不改革,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都市审美

龚和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大唐贵妃》为京剧放了一次“礼花”。《大唐贵妃》值得看,看完令人高兴。如何同今日舞台科技结合,是古典戏剧面临的任务,这出戏对此作出了回答。它把古典同时尚结合,接通了现代都市的审美。我认为《大唐贵妃》有标志性,可称为“新古典戏剧”。
尹晓东:几位搞西洋作曲的看完戏后都很兴奋,说想不到京剧可以这么搞。孙家正部长说,中国的文化有丰厚的传统,我们应该考虑,今天她如何对世界作贡献。《大唐贵妃》用实践表现出这方面的思考。

中国水平

刘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过去总认为大制作不可提倡,这次看了《大唐贵妃》思想有所改变。这出戏每拉一次大幕,都令人耳目一新。
孙毓敏(京剧艺术家):该剧搞大制作是特殊需要。我们不能一概反对大制作,只要形式与内容统一。对于大小制作,不能要求大家整齐划一,剧目不同,各取所需。

改革启迪

傅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大唐贵妃》的大制作包装,能动地凸现了主体。它以京剧、梅派为主体,都没被移易,看上去辉煌,好看。
黄维均(中国剧协艺委会副主任):《大唐贵妃》兼现代和古典之双美。这个文本过去没见过,扩大了戏的视野。京剧传统的唱腔,很地道,不走样。
刘厚生(中国剧协顾问):这出戏提出了许多京剧改革中的问题,是一次大的实验。对于保持传统和争取新观众,我认为编导应有一个侧重点。我希望这出戏能够保留下来,交给一个剧团,经常演出。
曲六乙(戏剧评论家):有的新编戏对于传统是征伐、阉割,而《大唐贵妃》不是,它非常尊重传统。我认为“移步”可以“不变形”,也可以变一点“形”,总之是为了艺术,为了京剧的发展。 (记者 陈竹)

(摘自 《新民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