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我出生在江苏徐州,8岁时随母亲举家迁往山东烟台。我父亲当年也是名军人,1962年在一次技术事故中以身殉职,当时我只有3岁。父亲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只留下那个揪心的故事和那身军装。因此,长大能穿上绿色的军装,成为我童年的一个梦想。
由于我生性好动,平时又爱唱个铁梅、演个阿庆嫂什么的,所以在校期间一直是文艺骨干。16岁高中毕业时,同学们都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去了,因为我是烈士子女,组织上对我的毕业分配准备了两个方案:一是到市委机关工作,二是推荐我上大学。可我当时一心想唱戏,就背着母亲偷偷报考了烟台京剧团,并且很顺利地考上了。这下可把我妈给气懵了,她痛斥我,一个丫头片子,成绩好好的,放着铁饭碗不端,大学不上,偏要唱戏,真是对不起她多年的付出、九泉下的父亲,并把我赶出了家门。当然,母亲气归气,直到3年后我唱了几台大戏,她总算才慢慢默认了我这个唱戏的女儿,并且还经常到剧团里看望我。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年里,我学遍了京剧所有派别的戏,最后经过比较,还是觉得张(君秋)派适合我,便主工青衣。
在师从张君秋先生的岁月里,张先生一句腔、一个字、一个口气地剖析、讲解,使我真正了解到张派艺术的精髓,获益匪浅。功夫不负有心人,因我天生有副好嗓子,再加上学戏严谨扎实,演一出活一出,在京剧界渐渐有了些名气,相继演出了《玉堂春》、《秦香莲》、《状元媒》、《望江亭》等许多张派戏,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好评。在1987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中,我获得了最佳表演奖。
就在我演戏生涯蒸蒸日上之际,儿时当兵的愿望又强烈地萌生心头。1990年,经张君秋老师举荐,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将我特招入伍,使我成为一名部队的文艺战士。
来到战友京剧团,回到父亲生前工作过的绿色军营,我的心如沐春晖。那段时间里,我积极参加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戏及现代京剧演出表演。其中,因我在京剧《刘胡兰》中成功饰演了刘胡兰而获得第六届全军文艺会演表演一等奖,全国青年京剧团(队)新剧目会演表演一等奖,并由北京电视台拍成了三集戏曲电视剧。1997年为了迎接香港回归,我团创排了新编历史剧目《香江泪》;1999年为迎接澳门回归,团里又排演了《妈阁紫烟》;2001年又排演了《沧海忠魂》,实现了回归“三部曲”。而我在这三部戏中都担任了重要角色,并获得了大奖。
为兵服务是部队文艺团体的宗旨,也是我演艺生涯的重要内容。记得有次到坝上草原的一个部队演出,正赶上特别冷的大雪天,在温度只有零下二十几度的后台,喝水的杯子都结冰了。因我担任主持穿着短裙,还要在演出中间4次换装,结果演出没结束,我就冻病了。但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鼓舞着我,硬是让我坚持了连续9场的演出。这些年来,作为全军唯一的京剧艺术团体,出国演出、进行文化交流是经常的事,我也随战友京剧团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地球。每一次演出,我都把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激情满怀地弘扬国粹艺术,唱出国威军威,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尽绵薄之力。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每一步都凝聚着党和军队的培养;每上一个台阶,都离不开战友京剧团和部队战友的支持和鼓励。4年前,在团领导的支持下,我参加了中国戏曲学院的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习,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如今,我只想用我所有的知识和才能,在这几十平方米的舞台上演绎我完美的戏曲人生。

(摘自 《解放军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