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表了一篇关于李少春与孟小冬的文章,文中曾经提出:李少春不愧是戏曲舞台上当之无愧的首席文武老生,因此而引起了大家的争论,究竟谁可以称为首席文武老生呢,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和走访了一些老人,现仅就我所了解的情况再跟大家探讨一下。
大家在讨论中,谈到了,外江派,其实最初是没有“内江派”和“外江派”之分的。因为当时剧本编写出来后,一般是先在民间戏班演出,谓之“外学”。如果宫内的戏班要演就叫“内学”。“内学”因为是给那些达官贵族们演出的,所以就比“外学”演的要讲究许多,它不但有供俸参加演出,而且要求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口味,词句还得要求典雅。这样剧本就得要加工、修订、增删。这样,同一个本子,内外演来就有所不同,当然了,在江南各地和北京的戏班演出同一剧目就更不同了,再加上演员本人及其他原因,剧本和表演、武打等又有了差别,况且那时候交通又不方便,南北就出现了差距。由于北京是京剧的发祥地,就自认为对,称自己为“内江派”,称外地的(多指江南的上海)为“外江派”或“海派”。
分“内江”和“外江”多少有些轻视人的意思,不过当时那些专门跑码头的戏班为了兜生意,对剧本做不合理的改动、演员做不合理的表演,说他是外江,就不算过分了。
我们不能只以表演程式来确定京、海派的区别,有些演员表演也比较全面,比如:高庆奎号称“高杂拌”他本工老生,但花脸、老旦、丑等戏都演出,他是海派吗?还有李洪春老先生,他北方坐科,南方拜王鸿寿学关戏,那他算什么呢?
李少春的父亲李挂春,艺名小达子,是南派京剧演员中的全材。他能演黄派武生的剧目,也能唱许多南派京戏中受徽、汉影响比较大的剧目;无论高拨子还是五音联弹,都不遵循别人的路数。而唱出自己的风格和韵味来,更主要的是他没有一般南派演员“千人一面”、“一道汤”的缺点;他善于刻画人物,从人物感情出发为人物设计表演与唱腔,而不是靠华丽取得剧场效果,他还能串演包拯和窦尔敦,甚至在连台本戏如《宏碧缘》、《狸猫换太子》等戏中,只要是男性角色,几乎没有他不能扮演的人物。
李少春的表演受其父亲影响比较大。李桂春一直想把李少春培养成一位属于北派的全材演员。于是在一九三八年,让李少春拜余叔岩为师,同年冬,即由余叔岩亲自把场,在北京新新戏院(今首都电影院)上演了乃师亲授的《战太平》,一时轰动古都,成为京剧界的头等大事。
李少春平生没有看过一次杨小楼和余叔岩在舞台演出,却吸取了杨派武生和余派老生的艺术精华,并演出了大量高质量的杨派武生戏和余派老生戏。在京剧演出史上是没有第二个人的。
李少春在拜叔岩后,除《战太平》、《洗浮山》外,其它余派保留剧目如《定军山》、《阳平关》、《杀家》、《骂曹》、《趴蜡庙》等,也都或多或少受过余叔岩指点。在孟小冬拜叔岩后,只要是冬皇公开演出的戏,李少春必然去偷艺,而他本来就已会唱的老生也在多次舞台实践中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甚至连《落马溯》、《翠屏山》这类由武生应工的戏,他也用余派风格来加以表现,展示出他善于融会贯通的本领。
李少春过早地跃出了余派老生的领域,他用大嗓唱全部小生应工戏《罗成》;始终没有遵从师嘱放弃猴戏,却又不是走的杨小楼的路子;并排演了与杨小楼风格迥异的全部《野猪林》。在后来的武生戏中,他又兼溶了盖派风范,老生戏兼有麒派风范,使得他在六十年代初的唱、念、做、表几乎连一点余派的影子都找不到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李少春在开拓自己艺术上取得相当丰富的成绩;但他的这种态度,也不时地使他的艺术有得而复失、甚至得不偿失的现象产生。这对于象李少春这样一位罕见的、难得的艺术天才来说,是相当可惜的。
在余派的三小四少的弟子中,禀赋最好的就应该算谭富英(小谭)了。谭富英的嗓音天赋奇佳,他坐科于富连成又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因此象《定军山》、《战太平》、《南阳关》、《珠帘寨》这一类靠把戏,对他来说一直是举重若轻的。他演《战太平》的时间远在李少春拜余叔岩之前。虽不及李表演细腻,勾勒清楚,但他浑然天成,举止与眉目间别具一番忠勇之气,反比少春的精雕,细刻表演得更感人。他所经常上演的专以唱工见长的戏,无不一气呵成,使观众看着过瘾,如痴如醉。
因为谭富英出身于名门,又坐科于科班,所以他的表演艺术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挥的,虽不断地创新,但也总是那种古朴的风格(与李少春比)。我出生比较晚,没有能看到两位艺术家的表演,谭富英所留下的影象资料只有《群英会》我们很难领略他的武老生的风格了,只可以从录音和唱片中去揣摩。而李少春除去《野猪林》外,还有《三岔口》等武戏传世,我们可以从中领略他的武戏的风格,但也难领略他武老生的风范,也只有去从录音中找寻了。
谭富英作为传统的表演艺术家,他的艺术完全可以称为首席文武老生的,而李少春作为博学众长的表演艺术家,称为首席文武老生也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们的表演各有千秋。我想他们应该称为并列的“首席文武老生”吧!
“咚咚锵”注:本文部分内容引用吴小如先生文章,特此声明。
本贴由戏迷知音于2003年2月11日16:48:19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