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本色感人肺腑

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相声泰斗马三立老人因病医治无效,昨天清晨6点45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马老的仙逝,是中国传统相声的最后一面旗帜离我们而去。马三立9岁学艺,与相声相伴80多个春秋,为中国相声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圈内圈外,他都是众人口中德艺双馨的一代宗师。
昨天下午,本报独家专访马老的学生、剧作家陈绍武。

一生存款8万元

一谈起马老,笔者昨日采访的几位业内人士都流露出由衷的敬佩之意。陈绍武感叹:“马老真是地地道道的平民艺术家!凭他的声望,完全可以把葬礼办得非常隆重,但他偏偏要一切从简,这反映了一个艺术家最高尚的品德。”
说出来也许没人相信,马老一生就没赚多少钱,因为他把每次参加大型演出的出场费都交给了天津市曲艺团团长,所以一生清贫。几年前马老因为心脏病突发,身体状况很差,他把8个子女喊到床前说:“我这一辈子也没积攒下多少钱,这张存折里有8万元,你们看着办吧。”如今一些明星的一次出场费都远高于这个数额,老艺术家的清贫怎么不让人敬佩?
陈绍武还说,有一年甘肃某单位主办“马三立杯相声大赛”,请他担任评委,要付给马老巨额劳务费,马老婉拒了,他只要了一个纪念品——一匹泥塑的三条腿的马。

观众是我衣食父母

要对观众负责是马老说相声的第一原则。
陈绍武记得马老作过一个比喻,说相声就像卖饺子,人家随便找点菜和肉,剁在一起就包饺子。而他则要把韭菜一根一根挑出来,拣最精的肉,拌最鲜的作料,让人吃到嘴里别有一番风味,而且经得起咀嚼。马老特别反对相声演员把自己当成滑稽人,说一些没有深度的廉价笑话。
别看马老在台上说起相声就像拉家常似的,其实连他的“嗯”、“啊”等等的语气词都严格遵照脚本。虽然马老不止一次自嘲“马大哈”,可他绝对是个细心又严谨的“马大哈”。马老的脚本一经定稿,决不轻易改动。现在有些相声演员脚本记不完整,还仗着“即兴发挥”救场,结果说着说着就走样了。
马老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嘴边:“观众是我的衣食父母”。他把说相声看成和朋友的聊天,一再强调他的相声是和观众一起说的,没有观众的喜爱和捧场,绝对没有他的今天。陈绍武对笔者说起一件记忆犹新的事。马老从艺65周年时,天津市委宣传部等为他举行庆祝会,一向守时的马老那天居然迟到了。人们觉得特别奇怪,老爷子从来不端架子,今天这是怎么啦?姗姗来迟的马老沉重地向大家道歉,说:“听了我几十年相声的一个老观众去世了,我刚才向他行礼去了。”
马老感人的事还不止这么一桩。1984 年3月11日晚上,天津市最大的剧场——第一工人文化宫大剧场里座无虚席。这位一向以播洒笑声为天职的喜剧老人,彼时彼际正在忍受着一般人几乎难以承受的、剧烈的情感煎熬:一个小时前,他拒绝了领导和同仁们的劝阻,在医院急救室里含泪暂别与自己相依为命、携手度过几十个春秋、已病入膏肓的老伴甄惠敏,毅然登上汽车赶奔剧场。他是在强压着内心的痛楚而去为别人酿造愉悦与欢笑。节目报出去了,台下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马三立双手抱拳缓步走向台口,深深地向热爱他的观众们鞠了一躬。陈绍武观察到一个不易发现的细节:说不清是对观众的感激,还是对危在旦夕的贤妻的眷恋,总之,马老哭了!趁人们没发觉,他扭过头去偷偷拭去腮边的泪痕……猛然,他把头扭向台前,竟然神奇般地进入了角色,眨眼间摇身一变,俨然成了一位惟妙惟肖的“马善人”。演员投入,观众入神,节目演得出奇的成功。剧场里开了锅:“再来一段儿!”、“再说一段儿!”的喊声此起彼伏。主持晚会的人作难了,他怎么忍心再让老先生返场呢?马三立没等他开口,说了句“我说”就又上了场。一段不成,再加一段,直到观众带着满意的笑容陆续退场时,老人才急步回到后台,脱掉大褂儿,脸都没顾得洗,便匆匆登上汽车赶回医院。
马老曾说过:观众影响了我,我也影响着观众。这句话其实已经传达出一个理念:观众不仅永远是你的衣食父母,而且你也应该是他们中的一员。马老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早已幻化成一名普通市民的典型。在舞台上,马老的艺术已经不露痕迹地融入到他的人格魅力之中。

江湖无辈但有品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著名京剧演员李佩红说,马老是辈分那么高的艺术家,但是他对人却没有一点架子,特别平易近人,不像现在的一些明星有“大腕”脾气。
老先生其实对辈分很不在乎,他常说“江湖无辈”,更关心相声的发展。陈绍武说,有一次马老走在大连的街上,迎面遇见牛群,牛群隔着几十米就高呼着“师爷!师爷!”马老赶紧扭头往回走,牛群追上来气喘吁吁地问道:“师爷您怎么不理我?”马老告诉他:“当着这么多人你叫我师爷,这满大街也没这种称呼,再说你是军人,要叫你也不能管我叫师爷,你应该叫我师长!”
但是,行内一些小辈的坏习惯还是挺让老爷子生气,“抟春”就是一个。“抟春”就是“调侃”,指的是相声界的行话。马老特别讨厌抟春,旧社会相声艺人撂地卖艺常会遇到各种不能为外人道的事情,所以创造出“春典”(行话),解放后相声演员可以光明正大地走上舞台了,经过改革,这种莫名其妙的语言早已被抛弃,可近几年这些东西又开始泛滥,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好像不会“调侃”就不会说相声一样。
相声行话很复杂,可以说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有说法,12345 是“溜月汪摘中”,吃饭是“上啃”等等。一位老先生说:“真正把春典都学会了,难度不在掌握一门外语之下。”学习“抟春”现在已经成了相声圈里的一种怪风气,这令许多老艺术家们非常忧心。马老曾说,不要以此为荣,这都是旧时代留下的糟粕,我们现在身为文艺工作者,应该传播先进文化。

马三立遗嘱

我是一个相声演员,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按照党的要求,用相声,用笑声,为人民服务。各级领导,天津的父老乡亲,给予了我很多荣誉和关爱。我也曾被评选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我心里的感谢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人总是要死的。我有一个最后的请求,就是在我过世后,请将我丧事从简办理,我不愿让各级组织再为我费心费神;同时我的朋友、学生和再传弟子也比较多,所以不搞遗体告别,不接受花篮、花圈、挽联,不接受钱物。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而不能给大家添麻烦,给国家浪费钱财。我衷心祝愿相声繁荣,人民幸福,国家富强。

此致

马三立鞠躬

马三立生平简介

1914 年生于北京,祖籍甘肃永昌县。出生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一时。相声圈里的辈分按“德寿宝文明”有严格规定,“德”字辈的老先生早已作古,(马三立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寿”字辈的只有马三立先生,所以他被称为相声界的祖师爷。马三立自幼读书,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
1930 年开始登台演出,拜周德山为师。周是马德禄的同门师兄弟,也是“相声八德”之一。马三立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风格。马三立艺术功底扎实,有口皆碑,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挠挠》、《讲卫生》、《逗你玩》等。

三爷的遗嘱

马老的遗嘱是很早前就立下的,要求自己作古后当天下葬,不得大肆宣扬。
但昨天下午,前往吊唁的人多达上千,这个场面还是在马老立了一切从简、不惊动各界、不收一份礼的前提下出现的。这位老艺术家的人缘可见一斑。(谭哓)

(摘自《新闻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