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方面,在前“首先,我要郑重声明:我喜爱高派,崇拜高庆奎先生。但是,我同样敬佩李宗义先生和李和曾先生,特别是李和曾先生。 其次,那位兄台的话我看得真真的,说高派好但最好来李和曾和李宗义的,说这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正是这一点上我不同意。余生也晚,没赶上看两位李先生的演出,至于高庆奎,则除非贝勒真是前清玉牒有载的黄带子,或至少年已七旬有余,否则亦不能看过,所以比较主要在唱上,这是毫无疑问的。

问我听没听过二李的唱,寸了。李宗义的我只听过《二进宫》的二黄慢板,再就是一部电影《斩黄袍》,但就这样我已经服得五体投地了,以至一时间确有不知肉味之感了。李和曾的,则不下十数种,包括《失空斩》、《哭灵牌》、《斩黄袍》、《逍遥津》、《李陵碑》、《哭秦庭》、《胭粉计》、《七星灯》、《赠绨袍》等等,所以说我没听过太不公平。

事物的确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对这种总的趋势我并不想否认,但具体到京剧的流派传承上却并不是这样的简单。学余的至今没有超过余叔岩的,学杨的至今也没有人超过杨先生,更不用说学梅的了。在这方面,像下楼似的后辈反比前辈高的,倒是特例,依我个人看法,只有言兴朋在综合实力上与乃祖有的一拼,因为老言先生是票友下海,身上难免羊毛。

高庆奎的成功,第一个是重视艺术积累,耐得寂寞,从开锣唱到大轴想梅先生说的,“根基稳固,循序渐进,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是后继者所无法做到的,非不愿,实不能也。

高庆奎的成功,第二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为此不顾被人谑称为“高杂拌”。然后则由博而精,终成大家。他的审美意识是活跃而大胆的,他的艺术创造是深入而精致的。四大须生”中以马高稍胜一畴。相形之下,李和曾与李宗义则更多的拘泥于继承而不是发展,虽然他们的时机极好,却终于未能在旧高派的基础上开辟出一条新路,以致今天高派日见其势微,实在令人可叹。 高派决不仅仅是在台上抱肚子傻唱的,这是凡还有点脑子的人都明白的。正相反,高庆奎的唱念作打俱全、文武昆乱不挡是有名的,可惜今天的人往往只重视一条嗓子,终于造就了许多高音木偶。由于我没看过李和曾李宗义的演出,所以这一点无法比较,但是高庆奎绝不可能输给两位后继者,这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来讲讲唱。首先声明,我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听过很多高庆奎的唱,否则也不会劳动小生大架,点播他的唱了。但从我听过的为数不多的老录音来看高的唱是极其出色的,高则响彻云霄,如浩月当空,低则徘徊绕梁三日而不绝。更重要的是,结合时人的评价来看,高的唱是心里有,是在唱人物,不象有的人,空有一条好嗓子,却是在唱他自己。另外,高在安排唱腔时,注意到了要合乎人物这一紧要之处,从李和曾的《七星灯》可以看出高派的妙处。孔明在临终前的一大段唱,绝不满宫满调。相比高派,我想起一则轶闻,据说老谭评价汪大头的《洪羊洞》说:“我看他怎么死。”

再来说李和曾李宗义,不过我想先提一条幼稚的定理:没嗓子肯定唱不了高派,但有嗓子却也未必就能唱高派。李宗义绝对有嗓子,而且实力很强,水平颇高,下海后也很受观众欢迎,但说句良心话,他并不能完全传高派的神韵,就以《斩黄袍》的西皮二六“孤王酒醉桃花宫”一段来看,他就不如高庆奎。 李和曾公认是高派的最佳传人,之所以高派今天还有传人,还有这样的影响,李和曾功不可没。但要说李和曾在艺术上超过了高庆奎即使仅就唱而言也是我所不能同意的。且不论演唱技巧,单一个嗓子,李就比不得高,这必然使其在塑造人物,表达感情方面受到限制。另外,李和曾以气力足来弥补嗓音上的瑕疵,这方法有时行之有效有时却未必灵验,他的《辕门斩子》中几个高音就不径如人意。

综上所述,一,我不认为李和曾李宗义于高庆奎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二,我很尊重两位李先生,钦佩他们的艺术。 三,如对尊架有所冒犯的话,尚乞原谅,我实系无心。

本贴由好事者于2000年12月06日22:56:13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转贴自京剧艺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