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王佩瑜大概是在一九九五年,据说当时她还不到十七岁,从电视上听的《捉放行路》。一曲"听他言",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今夏,又在北京购得王佩瑜演唱专辑,觉得她对余派的领悟有了升华、达到了更高境界。 恕某妄自菲薄,笔者认为:在当今舞台上年轻的坤角老生中,王算第一;就整个老生行,单说唱功,王佩瑜也可占一席之地。她在台上我没有听过,电视里不能算。这里,我不是"捧"王,笔者与她素昧平生,没有这个必要;另外,笔者一介书生戏迷,人微言轻,也捧不出什么花样来。我想现在的演员和观众,是不是能从她的学艺、演艺经历中来思考一下京剧在我辈中如何生存、京剧应该如何振兴这些问题。
王佩瑜本身的条件只能算"可以",因为听得出是位女子唱老生。但我认为这不妨碍她的艺术表现。她的悟性好,仅从她的成绩就看得出来。总的来说,"祖师爷"还比较"赏饭"。余叔岩先生创造余派艺术,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主要是靠自己的艺术实践和众多同行、前辈、观众的帮助来完成的。王佩瑜今天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冬皇"也需要有这个过程。我觉得王佩瑜第一需要的不是会唱多少出戏,而是一个正确的艺术观。就是能够识别什么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不需要"捧场",决不会是昙花一现的"玩意儿"。说得明白点,就是要学习、掌握正宗的京剧老生艺术原则,再通过这些原则来指导自己唱戏。京剧老生艺术从程长庚、谭鑫培、到余叔岩至今,一脉相承,艺术原则是不变的。现在有些人借着"革新"的名义,把京剧艺术糟改得不成体统,这里边,首先触及的问题就是表演手法与京剧艺术原则格格不入。笔者看来,王佩瑜总的来说还是规规矩矩,按照京剧老生的艺术原则来唱戏的。这是她第一个好的地方,她的艺术观是正确的。
王能有今天的成绩,除开她自己的条件、悟性、勤奋外,还和很多"明白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王的老师是王思及,王思及的老师是产保福。此外,王还得到了刘曾复、王世续、王琴生、范石人等多位名家的指点。这些都给与她很大的帮助,从诸位前辈那里,王佩瑜学到不少东西。现在的王佩瑜肯定有了自己的艺术理解,是不是应该首先同这些前辈来交流,然后再到舞台上去实践、体现。学东西一定要找"高人"学。真正懂得戏理的"高人"现在实在太少、太少了。跟着前辈学戏固然是完全必要的,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这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正确的艺术观、准确的艺术识别能力。
戏是演出来的。没有舞台实践,出不来好角。当前所有演员的演出机会都少得可怜,王佩瑜更应该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机会。不能单纯地演出,要注意每次演出后的总结。当然这里还有许多的问题,不是她一个人所能决定的。这里我也对当前剧院领导、文化干部斗胆进言,能不能派一些角儿想唱、观众爱看的戏,折腾观众、令角儿挨骂的戏少派、最好别派。
前不久,笔者看到了王佩瑜到上海某中学讲课的报道,着实为她高兴了几天。前辈艺人的许多艺术理解都随着他们的逝世而另后人"长叹空随一阵风"。王佩瑜还很年轻,可我觉得应该有"立言"的思想。就是能够做一些写作工作,但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写。对于艺术的理解过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所以要不怕"挨骂",大胆地写作。我这里向王佩瑜和戏迷推荐刘曾复教授的《京剧新序》这本书。刘教授用简单明了的话语,从文字上给后人留下了真正的京剧艺术,真正读懂却很不容易。作为现代的演员(虽然表现的古典艺术),可我认为不单要做一个演员,更要成为一个研究家,把京剧这个古老而年轻的艺术,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当前研究京剧的"理论家"不能算少,但研究了半天,理论上越说越玄,舞台上却越来越糟。因为许多"理论家"不是真懂戏,而许多演员又不能领悟研究者的成果。王佩瑜在这一层上应该多下功夫,集二者于一身。
王佩瑜是不是就好的不得了呢?当然不是。首先戏会得太少。我辈戏迷和演员都很"可怜",虽然爱戏如命,却生于无戏可看的时代。她也一样,戏会得少,不能全怪她。在学校学习、演出都是别人给安排的。像王佩瑜这样的演员,教师、领导、观众应该爱护她,为她提供更好的环境去学艺、演艺、研究,将来著书立传、立德立言。第二个不好的地方,唱念做打四功不全面。从王现在唱的戏就可以看出来。不单是她,有位老生号称中国"第一",也是如此。诚然,王佩瑜是位女演员,很多戏勉为其难。孟小冬学余叔岩好像也有这个现象,学得"精",但不如李少春"广",李在武功方面略胜一筹。但不可否认,余叔岩的武戏表演,孟小冬也会,可以给人说戏,不至于失传,还能"替祖师爷传道"。今后,王佩瑜是否应该在这个"全面"上下点功夫。 该打住了,笔者游戏之作,见识短浅,希求方家匡正。
本贴由薰风南来于2000年12月07日14:25:1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