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伦敦莎德勒·威尔士剧院,中国国家京剧院奉献了两部风格迥异的经典大戏,一部是雄浑悲壮的历史剧《满江红》,一部是活泼俏皮的轻喜剧《凤还巢》。演出接连四场,场场爆满;观众席上一大半是“老外”,台上紧锣密鼓,台下掌声雷动。

“英国观众越来越懂得欣赏京剧了!”在两部戏中担纲主演的京剧名家于魁智、李胜素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似的感受。

2005年,两人第一次赴英演出,当时的一些小插曲他们还记忆犹新。

“那次,有一位英国观众问我,戏中主角是一个人演的吗?怎么可能又会武打又会演唱,是不是假唱呀?”提起往事,李胜素依然忍俊不禁。

“那一年,观众的反应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戏至高潮时,演员情绪亢奋,可台下一片沉寂。”于魁智分析:“这可能是观众对故事历史背景、剧中人物关系存在理解障碍,也可能是因为不同的观赏文化。京剧讲究演员观众从始至终、融为一体的热烈互动,观众的叫好声会激励演员更卖力地展现技艺,而西方观众一直习惯静默地欣赏演出,待一幕终了及演员谢幕时才报以掌声。可喜的是,如今英国观众也接受了京剧的观赏方式。”

2015年,于魁智、李胜素第二次赴英演出,大获成功。英国《卫报》、伦敦《标准晚报》以及专业杂志《舞台》等知名媒体都给予了充分报道和高度评价,BBC还进行了现场直播。

相比10年前,这一次,国家京剧院在对外推广上进行了新探索:选戏更精准,考虑到西方观众对京剧的认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剧院带来了通俗易懂、武戏占多的《杨门女将》和西方观众较为熟知的《霸王别姬》;缩短演出时间,全本《霸王别姬》正常演出约三个半小时,为适应西方观众欣赏节奏,导演删繁就简抓“戏核儿”,时间控制在两个多小时;戏词翻译更下功夫,既保留了戏文的原意和韵味,又便于西方观众顺畅理解。

历经10多年的坚持不懈,京剧走出去终于产生了显著成效。

此番第三次赴英,于魁智、李胜素自信地带来了剧情更为复杂的《满江红》。果然,英国观众不仅看懂了,也同样被深深感动。剧末,当岳飞在漫天大雪中慷慨就义时,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我的印象中,中国戏剧通常喜欢大团圆式的美好结局,而《满江红》却是一出悲剧,且极震撼人心。西方美学崇尚悲剧,因此岳飞的悲壮命运能令我们产生强烈共鸣,并由此感受到中国人世代传承的家国情怀。”演出结束后,一位曾在中国生活多年的英国观众对演出赞叹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10月22日,当《凤还巢》在伦敦上演之际,正值梅兰芳先生诞辰123周年,这是梨园界晚辈后生们向大师的一次特别致敬。1930年,梅兰芳率团访问美国,堪称中国京剧首次隆重走出国门,所到之处,备受赞誉,世界开始以新鲜的目光打量中国京剧。

浓墨重彩的妆容、精美繁复的衣饰、铿锵激昂的配乐、奇特华丽的唱腔、跌宕起伏的剧情、优雅洒脱的表演,8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京剧正以其强大魅力在全世界收获越来越多的“粉丝”。正如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戈登·克雷所说:“中国京剧已经比西方任何其他戏剧更加成为一种独立而优秀的艺术形式。”

京剧唱响世界,不仅缘于业内人的勤勉和志向,更得益于时代发展大潮的推波助澜。面对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世界自然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当然,在国际舞台圈粉的,又何止京剧艺术?近年来,在世界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领域,中国愈发展现出不同凡响的实力、担当与责任,中国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无不赢得来自四面八方、心悦诚服的“叫好”声,中国的粉丝团正日益壮大。(许立群)

(摘自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03日 05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