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庆祝国家大剧院建立十周年,北京京剧院特意为观众奉献了三场经典大戏,分别是《吕布与貂蝉》 《赵氏孤儿》与《玉堂春》 。这三出大戏中,前两出应该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不同阶段,在不断变化的“戏改”政策关怀下所产生的艺术精品,而《玉堂春》则与之大不相同,它是一出在旧社会就被唱得烂熟的传统戏,却在今天这个时代依旧散发出不亚于任何新编历史戏的耀眼光芒。

此次《玉堂春》的演出,是由著名荀派花旦常秋月领衔主演的。从另一角度来说,荀派的《玉堂春》又与上述那两出戏有着共通之处,即都是在京剧原有的骨子老戏的基础上增益首尾,从短小精悍的折子戏发展成为声势隆重的全本戏的。笔者为何刻意强调“荀派”二字呢?因为对于京剧旦角来说,无论青衣抑或花旦,无不从学习《玉堂春》开始,这是给旦角打基础的最合适、最理想的开蒙戏。各个旦角流派没有不演这出戏的,然而唯独荀派的这出戏区别于其他流派的地方在于,其他流派的路数只包括传统的『起解』 『会审』两个部分,荀派的演法却在『起解』之前与『会审』之后都有新加的戏份。换句话说,从『嫖院』至『起解』之前,以及从『会审』之后到『团圆』 ,都属于荀派特有的私房货。

说到荀派在这方面的独到之处,不得不提其创始人荀慧生的个人艺术追求。众所周知,荀慧生原是河北梆子出身,后来改行成为京剧名家。梆子戏的历史早于徽汉合流所形成的京剧,在各色梆子戏中,都有演出完整大戏的传统,偏是成熟较晚的京剧从诞生之初就摒弃这一做法,仅用大写意的粗线条勾勒剧情,不多考虑故事的完整性(内行称之为『一块板』格式) ,只要尽量保证主角在舞台之上能有技艺上的充分发挥,就算完事大吉。不仅如此,对于一些本身剧情复杂,占时很长,甚至必须尽显全本才能使观众看懂的戏,随着时间的推移,戏迷关注的仍旧是其中最好听最好看的部分,因此大戏也便缩成折子戏保留下来。这样说来,似乎京剧传统戏的编剧思维不够科学,不够严谨,但果真如此,像《玉堂春》这种戏,为何其他旦角流派也照样与荀派一样熠熠生辉呢?笔者以为,仅以《玉堂春》为例,在编剧上看,两种情形并无高下之分。且看荀派这出戏所添写的部分究竟是什么,简单说, 『起解』之前的那些戏演的是『起解』 『会审』两个折子戏里主角苏三诉说的悲惨经历, 『会审』之后的那些戏是出自文人想象的满足一般观众心理的『大团圆』结局。并且原先苏三没有亲口唱出来的过往,戏里也不做更多展示,由此人们可以分析出骨子老戏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即不管演不演开头,观众是可以通过仅仅两个折子知道剧中人物的来历的。

荀慧生本人演戏讲究合情合理,凡是荀派戏必要做到情通理顺才肯罢休,否则就要打磨修改,这是荀派之所以为荀派的根本。比如这出《玉堂春》 ,在其他流派注重演唱技巧的同时,荀派还注重挖掘人物内心,包括苏三的实际年龄在荀派看来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依照唱词所言,苏三长到十六岁始在青楼开怀接客,十七岁遇见书生王金龙,十八岁卖给山西人沈燕林,后来被陷害坐牢一年,故此在起解时,至多不超过十九岁。而荀派本就是花旦行当,最适合表现青春少女天真烂漫的一面。平心而论,在今天京剧观众见惯的几大流派所演的不同风格的苏三中,荀派的苏三最像二十岁不到的女孩。

笔者还想借此引申一个不得不谈的话题,就是本文开篇提到的“戏改”政策,其实影响的绝不仅仅是那两出戏,包括《玉堂春》在内,也同样受到深刻而严重的影响。数十年来,研究京剧的专家学者为《玉堂春》立案翻案而撰述的文章多如牛毛,比比皆是,也都围绕着那场轰轰烈烈的“改人、改戏、改制”运动展开讨论,于是问题的核心集中在苏三在起解之前拜狱神庙的桥段。在“极左”思潮高涨的时期,夹带迷信色彩的这一桥段被梨园行果断删去,当一切政治气候恢复平静之后,这一桥段又得以重现于舞台。然而令笔者遗憾的是,这些年来从未见到懂戏的评论者肯在京剧艺术本体的形势改革上大做文章,其实这也是“戏改”的重中之重。说具体一些,当时的“改戏”到底改掉了什么?最主要的是“三场”的变化,亦即移后场、废饮场、去检场。例如在『起解会审』的演变中,于这三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所谓“后场” ,就是通常所说的“文武场” ,也就是京剧的乐队,文场指管弦乐,武场指打击乐。旧时京剧演出模式是,乐队统统坐在舞台的正后方,因之称为后场。后来随着大剧场演出取代了小茶园演出,乐队一律转到舞台的右侧,即下场门一边。这出戏里,起解、会审两场,各有苏三唱两句一停顿,配角念白缓冲、插科打诨的安排,在后场盛行的时代,苏三唱完,乐队集体辍手停奏本是一道风景,等到淡出观众的视线,这一有趣的现象随之荡然无存。所谓“饮场” ,是旧时艺人的恶习,指演员在台上转身向内,对着检场人员递上来的小茶壶喝一口润润嗓子。比如在旧社会,苏三在起解时,唱完【导板】 ,武场便起【缓锣】拖延时间,演员趁机转身喝茶,然后再转身开唱。当下有不少演员不明就里,在没有饮场的情况下自愿转身,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所谓检场,相当于今天话剧当中的剧务,而行使的职能又不只是给演员递茶壶,还包括扔垫子等零碎活动。苏三在会审时,一直跪在台上唱,旧时在开唱之前有专门的检场向苏三的跪处扔垫子,以免演员膝盖受伤受罪。而在今天,扔垫子改由公堂的衙役代劳,或者干脆在拉幕之先就预置一方。由此可以看到京剧艺术正是在经历了曲曲折折的改革创新才走到今天,这也是我们应该更加珍视传统剧目的根本原因。

(摘自 《中国艺术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