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贵妃》当初在上海第一次露面我就看了,事隔多时的重温,还是有话要说,自知鄙陋,些许观点不过是一管窥天。
这出戏,有几点是一直以来被人诟病的,比如歌队、舞蹈、新的念白和唱词。现在说说我的看法:
我以为,不见得是歌队的形式不能用,问题是怎么用。这个旁观者只唱了些不痛不痒、平平淡淡的说词,既没有承担串联情节的任务,也没有起到点出主题渲染情绪的效果,充其量仗着人多壮壮声色。因为什么都没有做,所以才多余。同样的还有常常出现的群舞或者伴舞,其艺术水平只相当于晚会上的歌曲伴舞,和整出戏的档次相差太远,添色不成,反而成了减分的项目。这两样东西有时候还会添乱,比如在《醉酒》的唱段里,西乐队、歌队、京剧乐队和演员的演唱杂在一起没个君臣佐使,乱得很,把踏月的优雅变成了游春的热闹,和经典唱段的情绪相去甚远。(编者也许正是想表现这种气氛,因为这里的剧情是杨玉环被贬回府,心里怀念在宫中时的情景。如果是这样,编者的目的达到了。)更有甚者,杨贵妃跳的那段类似胡旋的舞蹈,那跳群舞的,居然在台上还要喊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的号令,声音大到我坐在十几排都能听见,15日是这样,到了18日依然如此,这叫演出吗?简直是在排练!
至于新写的词,很久以来一直不好,15日时还是有很多粗糙简陋的地方,可是到了18日,居然看不出曾经很糟糕的痕迹来,即便不能跟《太真外传》的原词比美,也能让人接受。这出戏从首演到今天也有好几年的工夫了,为什么一定要等到观众批评的声音已经弥漫于中场休息的谈论中,等到电视台录像了,才肯花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再说几个台词不合逻辑的地方。比如李隆基给杨玉环介绍华清池,说周幽王在这里建过宫殿,让人联想到烽火戏诸侯。比如梨园那场,安禄山上台时说“胡地曾把歌舞练,假作技痒把身手显”,可是拜完干爹干娘就喜孜孜的自己下台,也不歌舞了,果真是目的已达啊。比如这句唱词“教坊育我杨玉环”,这是从哪里说起的?再比如“凤冠霞帔,好不爱煞人也”,原来杨贵妃也是贪图富贵荣华的,露出真实思想了。还有,一支金钗就叫“蜂狂蝶浪”了?真是夸张。
这出戏的整体结构是前半明亮后半阴暗,前半舞后半歌,前面亮极后面暗极,非常简单的一刀切,有些调和变化不好吗?前半场净看好多人上台下台的折腾了,下半场就是一个又一个大段的唱段砸过来,特别是最后一幕,从李龟年开始,三大段唱中间没有一点情节过渡,看的人辛苦得很。
对于杨玉环上吊时用的那棵树,我以为还是以老的演法,去掉为好。杨玉环自缢是整出戏的高潮,是悲伤、不舍、痛惜等多种戏剧情绪集中爆发的焦点,而且这些情绪还在后来沉淀成李隆基无限的哀怨,如果这时候枯树就开了新花,这算什么?重生?把戏的气氛平白的打散了。并且如果没有这棵树,整个台子是空的,中心全都在杨玉环的身上,那才叫做悲绝,而现在,好像是看杨玉环去钻树洞似的,也许我是看的太多了,反正伤心不起来。
我也认为,剧尾由杨玉环这个人物亲自唱出主题曲《梨花魂》不妥当,此前的唱段和这个东西,无论在风格还是口气上都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主题曲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高度概括, 除非人物经过磨砺得到了某些解悟,才有可能产生这种非常抽象的思想并且自己表达出来,既然没有这方面的交代,还是用画外音比较合理。
至于那层梨花幔帐,一会表现具象的梨园梨树,一会又表现抽象的人物风骨,这样杂着用,有点乱嗳。

本贴由落花时节又逢君于2003年4月19日01:05:21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