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原名胡瑞华,30年代风靡整个中国影坛的"电影皇后"。她自1925年登上银幕,一直到1956年退出影坛的31年间,从默声片到有声片,从国剧片到粤语片,前后拍摄的影片将近百部。人们对胡蝶的身世及影坛活动并不陌生,然而,对于她曾学唱京剧,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为师的轶闻趣事,就鲜为人知了。

中国第一部蜡盘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是1930年底拍摄的。影片通过表现一位京剧名伶(艺名红牡丹)的坎坷生涯,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毒害。扮演红牡丹的是明星影片公司的头牌女明星胡蝶。

《歌女红牡丹》得到观众热情的支持,上映一个多月,产生极大的轰动效应。因为该片除了第一次出现了对白外,还利用有声的优越条件,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四个剧目的片断。 由于影片中红牡丹唱的京剧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很多人都以为胡蝶的京戏唱得极好。因此,有的书写她如何练习京剧,说得有鼻子有眼,煞有介事。胡蝶看后不禁哑然失笑。其实,当时的胡蝶并不会唱京剧。不过,明星公司为此曾举办了个"明星歌剧社",属票房性质。"明星"原有不少人会唱京剧,如宣景琳之旦角,郑正秋、周剑云之老生,汤杰之花脸、王献斋之小丑且有声于时。"明星歌剧社"成立之后又吸收一些票友参加。因而也真正算得上人才济济。加之,郑正秋和当时的名伶夏月珊、夏月润、潘月樵、毛韵珂、周凤文等人混得极热,歌剧社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美中不足是头牌演员胡蝶不精此道。于是张石川为她请来老伶工伍月华之子伍凤春教戏,对胡蝶重点培养。

首先要她学会《四郎探母》的公主,因为在《歌女红牡丹》中要派用场。虽然从小就随父亲奔波于京奉铁路线上,胡蝶学得一口纯正北京话,但学唱京剧不很开窍,仅"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几句散板就学了不少 日子,仍然是字不正,腔难圆,主要是粤音难改。没有办法,电影《歌女红牡丹》中的几段唱腔是由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录制的。胡蝶在回忆这件事时曾风趣地对人说:"我不是梅兰"方",而是梅兰"圆",那个圆盘在代我唱哩。" 颇有意趣的是,几年以后"电影皇后"胡蝶却真正跟梅兰芳拜师学过京剧。那是1935年2月,梅兰芳应苏联对外文协的邀请,率剧团赴苏演出。恰逢苏联为纪念电影创业15周年,举办国际电影展览会,特邀胡蝶女士参加。因此,梅兰芳与胡蝶有机会同乘苏联派来接人的"北方号"专轮于21日下午2时启航离沪。

先乘海轮抵达北太平洋海岸的重要港口海参崴,然后再乘西伯利亚特别快车驶向莫斯科。这期间20来天的行程,日子不易打发,生活极为枯燥单调,搞得人昏昏沉沉,老想睡,老感到疲倦,胡蝶等中国电影代表团一行也颇感无聊。梅兰芳是一位沉默的谦厚君子,待人诚恳,因为车上有的是时间,胡蝶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加上梅先生与胡蝶既不会饮酒,也不会打牌。于是,有人提议胡蝶何不借此拜师,就此机会学唱京戏?!胡蝶一想,当年扮演红牡丹,就是因为不会唱京剧,才请"圆盘"代唱的,如今名师就在身边,何不抓紧时间,拜师学唱京剧。

谁知,当胡蝶提出要求后,梅兰芳先生连连摆手,自是谦逊地说:"不行,不行,这哪敢当呀!"可是胡蝶一再央求,诚心使梅先生过意不去,只好说:"拜师可不敢,就教一段"三娘教子"吧!"尽管胡蝶是红极一时的影星,学方言挺快,而且学什么就像什么,可是这脑袋、这嗓子一到学京剧,可真成了榆树疙瘩。饶是梅先生一字一句耐心仔细教,胡蝶也不愿放弃这个良机认认真真学,总是不如演电影那么轻松自如,简直困难重重,怎么也学不上。没办法,胡蝶就请梅先生从简,教唱一段易上口的《汾河湾》中"别窑","儿的父去从军……"这段西皮原板,直到晚年胡蝶定居加拿大时还能哼得出来,倒还真是梅先生亲授的,颇具神韵,所以胡蝶有时会开个玩笑幽默地说:"我还是梅兰芳的亲传弟子呢。"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1995.6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