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昨晚闭幕 热闹过后回味悠长
昨晚,在梅葆玖一曲《霸王别姬》声中,名家荟萃的“大型交响乐伴奏京剧流派演唱会”在逸夫舞台热热闹闹地唱罢,为期15天的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也随之正式闭幕,所有奖项也在闭幕式上花落各家。上海京剧院的《廉吏于成龙》、中国京剧院的《泸水彝山》、北京京剧院的《梅兰芳》获得金奖。《楚宫恨》的编剧和《廉吏于成龙》的主演获得唯一的荣誉编剧奖和荣誉演员奖。福建省京剧团的田磊、上海京剧院的奚中路等6位武戏演员获得武戏擂台赛的金奖。
回望本届京剧节,热闹背后,有很多值得思考的话题。
回味一:创新剧目
在参评本届京剧节的15台剧目中,除了《楚宫恨》和《乌龙院》,其余的都是新编剧目。它们中有的投资巨大、场面豪华;有的另辟蹊径、别具新意,都给传统京剧“变”了一回脸。
湖北的《襄阳米颠》,第一次在舞台上创造了“滑稽老生”,把一个严肃的文人题材戏说了一回;浙江的《东坡宴》同样把“搞笑京剧”的名词炮制了出来了;北京的《梅兰芳》不仅打出了“交响剧诗”的招牌,还别出心裁地让老生于魁智扮演了一回生活中的梅兰芳;此外,辽宁的《酒魂》、青海的《天马歌》、山西的《走西口》,都有着深厚浓郁的地域文化,不仅题材都取自当地民间故事和人文传奇,表演和音乐也无不融入民族地域元素。步子走得更大的还有武汉的参演剧目《三寸金莲》,这几乎是一台已经背离京剧的民俗歌舞剧。
虽然,各种创新都引发了巨大争议,但是“改革”,似乎成为了此次京剧节的一道风景。
回味二:地方剧团
此次京剧节虽然依旧延续了以往的传统,获奖剧目和演员以上海、北京、天津等强势院团居多,但是很多省级甚至地市级小院团的剧目并不逊色,他们的异军突起不容忽视。
不过,在这些剧团带来的辉煌大戏背后,往往有着很多辛酸的故事。诸如济南市京剧院的青年演员李清,为了排成新戏不惜卖房筹钱;而青海省戏剧艺术剧院总共只有17位京剧演员,不得已中把剧院的话剧演员培养成京剧演员;广西省京剧院经历了解散到重组,最后只花了几万元,排了一台讲述自己故事的现代京剧;更有一个地方京剧团,为了排一出少儿京剧,剧组成员每天煮大白菜,硬是花了3万元制作了一台获奖剧目。
这些处在中国京剧第3方阵的小剧团,人才匮乏、资金紧缺,演出常常在业余和非业余之间徘徊。对他们而言,入围京剧节,往往意味着自身地位和命运的改变,背后要有太多的机遇和付出。但正像《李清照》编剧罗怀臻所说,全国这样的剧团数不胜数,如果有一天他们能崛起,那么京剧艺术才能获得真正的新生。
回味三:武戏擂台
本次京剧节最大的亮点就数首次设立的武戏擂台赛,5场比赛不仅聚集了全国17个京剧院团的900多位武戏演职员,而且真正是一票难求,剧场内的叫好声和鼓掌声甚至可以用“震天动地”形容。据悉,武戏擂台赛今后将成为京剧节的常设项目,因为它,渐受冷落的武戏演员再次重回人们的视野。
此次的普及活动遍及城市的各个角落。光展览就京剧摄影、文化、收藏、舞台历史4个之多。尤为不易的是,此次京剧节的剧场始终热火朝天,几乎每场戏都坐得满满当当。
不过,热闹过后,京剧艺术是否能延续今天的“火热”,依然堪忧。(潘妤)
(摘自 《东方早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