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京剧节闭幕式晚会没有美女伴舞了,但还是动用了交响乐。笔者爱好京剧,但对交响乐并不反感,年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要听听的。但是,笔者以为,西洋的交响乐与国粹京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硬把交响乐塞入京剧伴奏中,犹如用色拉酱蘸北京烤鸭——效果可想而知。交响乐为京剧伴奏究竟有哪些弊病呢?今晚边看边想,感到有以下几点:
1、限制、影响了演员演唱水平的发挥。
京剧演唱是以演唱者为中心,演唱的尺寸、强弱都是由演唱者把握,以京胡为首的几大件伴奏要服从演唱者的需要,优秀的演员在演唱的关键处都有“交待”,伴奏者则心领神会,伴奏与演唱能够严丝合缝,融为一体。过去演员与鼓师、琴师可以不必事先排练而“台上见”,就是这个道理。戏曲演唱是有一定随意性的,过去演员在台上可能由灵感导致唱腔会有即兴的发挥(变化),这些临场的变化难不倒几大件伴奏的小乐队。很多流派的名段就是在艺术大师长期舞台实践中(包括台上、台下)不断修改提高而流传至今的。
西洋交响乐就不同了,庞大的乐队,要想严丝合缝,必须有确定的乐谱,节奏(尺寸)、强弱都确定地记录在乐谱上。然后,必须有一专职指挥来指挥乐队,每位演奏员都要听乐队的指挥。这样一来,演唱者的唱实际上要服从大乐队,变成演唱者为交响乐伴唱了。不能设想,在这种伴唱式的演唱中演员还会有什么发挥、创造的可能。相反,在交响乐的伴奏下,久而久之,演员的唱越来越像歌,越来越没有古典京剧固有的韵味了!
2、削弱了京胡、月琴等民族乐器的声音。
美妙动听的京胡的声音、月琴、三弦的各具特色的声音,同京二胡、阮等民族乐器用于京剧伴奏,已经成为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在为演唱者喝彩的同时,还常为乐对叫好,特别是像杨宝忠、李慕良那样的京胡大师的演奏,几乎与演唱者平分秋色。可是,加入交响乐后,几大件特别是京胡的演奏被冲淡了,好像在茅台酒里掺进了伏特加,还有茅台味吗?
3、演员的调门被锁定了。
京剧唱腔用的是简谱(早期为工尺谱),演唱的调门可根据演员的嗓音条件随意升降,京胡等几大件乐器都可以随时方便地调整调门以适合演唱者的需要。
西洋乐器就不同了,看的是五线谱,演唱的调门是固定好了的,假如换一个调门,就要换一套曲谱,演奏者的指法把位也都要变,临时是无法适应的。这次晚会上原定梅葆玖唱的《霸王别姬》“劝君王”一段短短的“二六”,因梅嗓音失润,临时改由李胜素代唱,本来应该用较高的调门,但因为乐队事先是按梅葆玖较低调门准备的,临时没有办法,只好委屈李胜素压低了调门对付了一段。如果不用交响乐队,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4、人才的浪费。
交响乐队的演奏员,多半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经过严格长期的训练。从音乐的角度看,京剧伴奏音乐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让他们演奏京剧的伴奏乐真有点大才小用。如果把他们调入京剧团,等于荒废了自己的专业,对国家来说也是浪费了人才。
5、束缚了剧团的手脚。
本来京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下厂、下乡演出,如果是一桌两椅的传统戏,剧团装备不是太多,行动是比较方便的。假如京剧伴奏非要加上交响乐不可,那剧团的编制要庞大的多,行动困难,巡回、下厂、下乡演出都会成为难事。
本贴由撕边一锣于2004年12月16日00:01:25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