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关肃霜

夏夜正逢高温,希冀安神宁静,求个清凉妙方,却是难以如愿。电视机里尽充斥或凶杀恶俗内容、或低级格调闹剧,而且大有“十个频道九个辫子(清朝),十部名著一半戏说”之势,实在令人怀疑,是否掌管当权者在将个人趣味强加于亿万受众?他就这点修养德性嗜好?否则作何解释?“三十年前让国人仅看八个样板戏,可以把帐算在文化专制主义头上,但眼下改革开放,你还不尽情赶快享受百花齐放成果?”话是不错,咱们三十年前是在久盼,竟盼来是这么些糊弄人的臭玩意?
就说京剧时兴“反串变脸秀”,现在一年四季常见,央视戏曲频道不厌其烦地播出,有的青年演员本行还未唱出气候,却热衷串行露脸反倒出了名;有的赛事,还非得要选手加上一档所谓才艺表演,给打综合分,其实有人确是靠歪打正着而榜上有名;上海近日正在筹备一轮集中全国京剧名角的反串演出,亦欲造势做大做强。老戏迷皆知,过去行内可有传统规矩,惟在每年除夕封箱或者赈灾募捐之际,前辈名家反串,难得改行换角,旨在凑个热闹,让观众图新鲜。而且,能引起轰动效应者一定是立足本行、声名在外之大角。
1982年国庆节赵燕侠老师率北京京剧院来沪演出、她与丈夫张钊先生曾在天蟾舞台下榻处请笔者边用便餐,边忆及文革前与剧团四大头牌逢过年演“义务搭桌”戏的往事,她说马连良(花脸)、谭富英(武丑)、张君秋(老生)、裘盛戎(老旦)先生的反串,都是难得一见公认的绝活;她自己往往以武生行当为反串拿手,因为马先生平时排剧团戏码,出于提携后辈,就挑赵的文武兼备如《大英杰烈》等硬功夫戏为大轴,因为戏里的反串“活”,在观众中甚具号召力。那么同样是反串,相比之下,现在以拉动票房价值为目的的扎堆上台,既非“搭桌”,又非“义务”,不免有味道变异之嫌。不禁要发感慨,坑洼缝隙挤满孔方兄,天涯氍毹何处觅净土?
思绪远驰,干脆关了电视,又觉离入睡时间尚早,偶而打开收音机听广播,传来《白蛇传》“断桥”那柔肠百转的熟悉唱段,听了半天,猜这是谁的呢?杜近芳、刘秀荣?还是李维康、李炳淑?唱得这么丝丝入扣、句句有味。再细听,演许仙和小青的两位也很不错,如此完整和谐角色搭配,是什么时候的录音呢?直到结束播音员才介绍,刚才是由关肃霜演唱,哎呀,一时糊涂,怎么竟然把关老师给忘了。索性起床,翻抽屉找出关的录音专辑盒带,把她的《铁弓缘》、《白蛇传》、《白门楼》、《闯王旗》、《黛诺》全部重温了一遍,任由万缕思绪升腾翱翔。什么感觉,此曲只应天上有,真不为过属“仙乐”啊,犹如夏夜里袭来的一股清风凉爽!其实关的嗓子条件不最理想,但是她的领悟天赋超人,能打善唱又出新,她的白素贞听着就是有滋有味有灵魂。听关肃霜、赵燕侠,就跟听梅程张、马谭杨一般,说句心里话,打死我也迷住京剧一辈子。可是,说来有些伤感,京剧真与咱们在渐行渐远,今天硬要我上剧场去看那些不堪入耳、糊里花哨的“伪京剧”,还不如在家静心听老盒带老唱片过瘾。
所感幸运的是1982年春,关老师率云南京剧院来沪演出并在文艺会堂作示范报告,我有此采访良机。已53岁穿着极为朴素、被誉为“旦行李少春”的关老师,当场示范出手和跑圆场可一点不含糊,那副拼命认真劲,引起全场沪上同行和后辈纷纷喝彩鼓掌。关老师会后愉快地应我邀,还在相机镜头前难得留下一张单人照。闻曲睹物,悠悠岁月,不胜唏嘘,尽在无言中矣。

2006年8月24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