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口》可称得起是京剧的一出名剧,凡是武生、武丑演员几乎没有不会演的,凡是喜欢京剧的人几乎没有没看过的。我自幼就喜爱这出戏,几十年来看过各位演员不下百次的演出,其中我认为最精彩的当属张云溪、张春华二位先生的合力之作。但是50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的那出《三岔口》也同样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以至事隔多年却至今难忘。
那次是在庆乐戏园(前门外大栅栏东口内路北),由“鸣春社”的李桐春(李万春之二弟,饰任堂惠)和姜铁麟(李万春弟子,武生反串刘利华)合演老本《三岔口》。剧中的店主刘利华是一个杀人越货、无忍不作的强盗。为了图财害命,他深夜潜入任堂惠所住的房中,两人在黑夜中展开殊死博斗,最后任堂惠和焦赞把刘氏夫妻双双杀死。因为刘是这样一个奸狡狠毒的恶棍,所以扮相也是又丑又恶。他画一副歪脸,歪鼻歪眼,既恶心难看又狰狞可怖;头戴毡帽,身穿蓝布茶衣,系白布巾,脚穿鱼鳞洒鞋,显得利落剽悍,可是道白、动作、表情处处露出凶相,令人害怕。记得剧中有一些特殊的表演,如刘利华被任堂惠用瓦片击中光头(不戴帽子),当时就流出“血”来,以及从“两张半”(还是“三张半”?记不清了)上翻下的高难动作,都令当时幼小的我感到无比新奇和激动不已,并从此深深地爱上了这出戏。后来还看了李少春、叶盛章和张云溪、张春华等演出的老本《三岔口》。
后来,大约在50年代初,为了适应出国演出的需要,由张云溪、张春华等对老本《三岔口》进行了彻底的整理、改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刘利华由一个黑店主变成了江湖义士、市井豪侠;他和任堂惠的一场夜战完全出于误会,最后以消除误会、杀死解差而圆满结束。因此刘的扮相也随之而变,歪脸改为基本上是俊扮,穿漂亮的侉衣,言谈举止突出他的正义、机警、豪爽。改编后的《三岔口》在国外一演而红,大受欢迎,并得了金奖。从此,新本《三岔口》风靡国内外,各地演员凡演《三岔口》者几乎无不以此为范本,而老本《三岔口》则 再也看不到了。
在我为新本《三岔口》击节叫好之余也深深为老本《三岔口》的绝迹舞台而遗憾。多少年来我一直在盼望有朝一日能重睹老本《三岔口》的风采,新本和老本的《三岔口》同时展现于红氍毹上。
实事求是地说,新本和老本情节上、表演上有差别,但似乎没有什么本质上的高下之分。两者最大不同在刘利华身上。可是刘利华可以作为仗义豪侠的正面人物,同样也可以处理为江湖恶贼(贼人开黑店在戏曲、小说中并不少见,毫不足怪)。他的身份改和不改都可以,而且不论他是哪种人并不影响这出戏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所以老本、新本都有存在的理由。
其次,众所周知,以刘秀和铫期的故事为内容的京剧就有三个不同的演法,其故事情节和结局也各不相同。李少春的《打金砖》是刘秀杀死铫期、邓禹、马武等一班老臣,最后在太庙惊魂而死;裘盛戎的《铫期》中马武闯宫讨下赦旨,救下铫家父子同破牛邈;李光的《汉宫惊魂》则是邓禹设计瞒过刘秀,铫期、马武等均性命无忧。这三个版本演出效果都很好,都受到观众欢迎。既然如此,《三岔口》为什么不能新本、老本并存,让观众领略到不同风格和口味呢?
应当承认,老本《三岔口》的确存在一些不好的东西,但这并非不可医治的致命伤。只要下些功夫,加以精心整理、剔除、删改糟粕(包括刘利华的脸谱,在保留的基础上加以净化和美化),保留原有的精华,老本《三岔口》仍然可以变成一出十分精彩、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戏而与新本《三岔口》交相辉映,同放光彩。
记得以前张春华先生也曾表示过想要整理和恢复上演老本《三岔口》,听后非常高兴,寄予很大希望,但时间过去多年,不知为什么没有了下文,又令人遗憾。
现在五十岁以下的观众,甚至一些武生、武丑演员大概都没见过老本《三岔口》,一些擅演此剧的名家和李少春、叶盛章、张云溪、姜铁麟等诸位先生均已先后作古,在京的可能只有年逾七旬的张春华老先生了,其他会演此剧的老演员怕也不多了。时间不等人啊:所以真诚而迫切地希望有关领导单位、京剧院团等抓紧时间,尽快抢救、恢复此剧,否则真有可能要失传,那就太可惜了。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