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入中国戏校,李岩打的是武生的底子,多少前辈艺人手把手的严格训练,使他知道“吃”京剧这碗饭来不得半点虚的。提起三年前初接手《宰相刘罗锅》乾隆时的心态,他毫不隐讳的说,乍一听是好看好听加好玩,真没怎么拿它当回事,以为无非是过年凑热闹的应节戏,演完了就彻底“拜拜”了。谁承想,就这样一出“另类”风格的刘罗锅,在北京、上海、南京、台北连演三年,一路走红,如今又初选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他演的乾隆,也成了前台观众叫好,后台戏迷追逐的品牌明星。尤其是一些平时很少接触京剧的年轻人,看过戏,净是主动争取拉着和“皇帝”合影留念的,“这一个”京剧化的乾隆,在他们的感受中,起码和时尚流行的影视剧中的形象有着同样的迷人风采。
李岩是在排演过程中一步步进入状态的,他越来越觉得,这种回归世俗的创作思路,少束缚、多灵动,反而更能体现京剧艺术的本体。因而,他把演好乾隆当作展示自己文武老生精湛表演技艺的一个投射点。论唱念,君临天下的潇洒从容中,一腔一韵都刻意求工,那里面余派的锋芒、高派的酣畅全化作风流天子的夺人气质;论做舞,那英武挺拔的功架,那身手矫健的“趟马”,全是厚重的传统武戏功底的“深入浅出”,就是那一小段皇上手拿折扇“三下五除二”打死地痞简单的“过招”,按李岩的话说,也得让懂行的观众看出里面有唱过一出《艳阳楼》的功夫。《宰相刘罗锅》精编缩水,原来的一二本改成上中集,乾隆的台词、唱腔也有不少的增删调整,李岩在排练现场总是不厌其烦的按导演要求一遍又一遍的“开始”———“再来”,他知道,好戏是磨出来的,得耐住性子、得沉下心来。(刘福民)
(摘自 《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