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我终于看到了孙毓敏主演的《陈三两》。直到走进剧场,我才知道这是孙毓敏从艺五十周年活动的一部分。别人办纪念演出多是演几出拿手戏,而孙毓敏这次却是新创作了两出戏《陈三两》和即将上演的《狮吼记》。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两出新戏,作为知名的且有所作为的艺术家,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情况下创作出两台新戏奉献给观众,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艺术总结,更是一种勇敢地自我挑战,更体现了她一生追求、不断奋斗和大胆创新的改革精神。
先说孙校长的唱
那天的观众,我敢说全是冲着孙毓敏去的。陈三两还未曾露面,单凭孙校长在幕后一声“喂呀……”就博得满堂喝彩。她曾著书讲过:演员演唱要找到一个至高点,以前除了往高里拨调门儿,就是拉长声。除了这两种手段外还有什么方法呢?她寻找到了一种,就是唱腔的颗粒感。于是就有了我们所听到的《棒打薄情郎》里“……冤仇血债算一个清……”和《玉堂春》里的“……满面春风下堂转……”。这出《陈三两》孙校长新创作了好几段唱腔。段段唱腔都有新意、还有京剧味儿,都能从中体会到孙氏的创作规律和风格。像头一段“二六”,荀派的“二六”本身就有特色,再加上孙校长的演绎更是别有韵味;后面审讯时的“西皮”唱腔和最后部分的成套“反二黄”,那简直是一句一个好,就更甭提那充满了颗粒感的圪塔腔,观众的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说翻天覆地是夸张了些,可那阵式也不比翻天覆地差!
再说孙校长的写
“陈三两双手会写梅花篆字”。孙校长还真的当场写了,但只是双手写了一个“容”字。是不是有些牵强?反正当时我有这种感觉。可仔细一想,不,不是。双手会写梅花篆字,只说不写那算什么?倘若当场刷刷刷写一篇,演员的特长是发挥了,可这样却抛开了人物。我觉得用心准确地体验角色,再生活化的表现演员的体验,是荀派表演的核心。孙校长双手提笔写字时,是在陈三两挨完四十大板、双手被拶子拶过之后。这么一个受非刑的女子怎么能再双手提笔写字?此时的陈三两可不是霍小玉,更不是杨云友啊!我想,凭孙校长的性格,用双手写字,她是一定可以练成功的,她演霍小玉就曾经当场画竹。可是不写似乎又不能更好地表现“陈三两双手会写梅花篆字”这一关键性的情节要素。孙校长在表演时,不是一下子就把这个“容”字写好了,而是安排了一段唱,在演唱中分几笔写完。这段唱不但每一句点出了陈三两要写的字,而且更是想打动李凤鸣。由“人”字-“火”字-“谷”字-“容”字,通过四个字的变化,最终一个“容”字书写成功。这既表现了“陈三两双手会写梅花篆字”,又体现了陈三两的聪明勇敢。我觉得,在演唱技巧方面孙校长完全能够轻松应对,可是这段表演也许是这出戏中让孙校长比较难处理的一个细节问题了,可她成功地解决了,而且解决得那么完美、那么贴切。
还得说说其他演员
这出戏给孙校长配戏的演员和乐队也极为出色。小生方志诚和琴师周志强与孙校长合作多年,那种配合的默契自不必多说。而且音乐上还增加了琵琶、笙等音乐元素,使得整出戏的音乐更有感染力,更能烘托演员表演。孙校长曾讲过荀派讲究“三化、三感”,我感觉如果单凭流派演员一个人在那“三化、三感”而没有合作伙伴的“三化、三感”,或者说其他演员没有进戏,那也就称不上是什么荀派了,观众看戏看的不仅仅是主要演员的表演,戏要演得出彩,更多的还是靠伙伴们的配合。
这里,我还想说点别的。孙校长的这场演出,前面还有戏校的同学们表演的三出戏,票价总共才10元。可即使是这样,还有人在剧场外边等熟人,等看听蹭儿。买票看戏的太少了!剧场里人满满的,可究竟是有多少人自己掏钱看戏呢?京剧呀,你何时才能摆脱虚假的繁荣?
戏校同学表演《蜈蚣岭》时,小演员演得很卖力气。武松不小心用刀把贼人老道的头发削掉了,假发掉了一地。观众依旧响起掌声,鼓励他们。那些个小喽啰们也非常可爱,为了不影响演出,不影响舞台美观,在翻筋斗、打滚时顺势急忙把掉在舞台上的假发、勒头带一一拾走。当我看到这儿时非常感慨:这么点小孩都懂得互相补台,真是太难得了!而那些互相拆台的人们……,惭愧!
本贴由铁马冰河于2003年4月14日19:50:5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