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电假劣或缺陷商品的召回制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而早在300年前,叱咤风云中国经济舞台的晋商,就曾高价回收并焚烧过一批价值10万两白银的掺假食用油,义无反顾地坚守着“诚信守义”的商业道德。当新编京剧《走西口》演绎着这一遥远的晋商创业传奇,走上正在上海举行的第四
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其社会意义无疑已超出了京剧本身和一个省的地域局限,历史之鉴有了鲜明的现实“靶子”;而当“商品召回”、“社会诚信”这些当前中国社会最火爆的话题,通过优美的京剧唱词和活生生的舞台人物传达给观众,谁又能说京剧“即将走进博物馆”,是一门“衰亡艺术”?与“商品召回”一同走上京剧舞台的还有晋商的艺术形象,这也是蕴含着厚重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晋商题材第一次被搬上戏曲舞台。昔日,晋商以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赢得过“只要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美誉。对照眼下处于沉闷期的山西经济,《走西口》无疑寄托了三晋百姓重振晋商辉煌的美好期望,剧情题材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希望大家提起山西,不要总是煤炭、毒酒、假醋以及矿难形成的落后印象。山西有晋商,晋商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经商理念相融合,晋商的诚信守义美德和‘业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业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依然适用。”国家一级编剧、《走西口》编剧之一张晓亚说。可以说,一台《走西口》,既是山西省京剧院从“现实观照”的视角重新发现晋商这一民族遗产,也是将京剧置于历史与现实结合点上,从当前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上汲取艺术活力的一次创新探索。张晓亚说,《走西口》的剧本创作历时两年,前后大的修改达13次,为的就是通过京剧这条“长腿”,让全国观众都能了解和认识长久“埋没”在黄土高原的晋商,对当前诚信社会的建设发挥一点儿积极作用。
古老的京剧正在走进21世纪,但京剧是否还能拥抱时代,与时代一起跳动,的确不是一件乐观的事。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认为,京剧面对着“现代背景”,几百年以后的今人演古人,当然要有现代内涵,要有现代的立足点。他说:“只有激活传统,京剧做到既有血有肉又好看好听,还能撞击心灵,孕育当代中国人的精气神,京剧才能生存发展下去。”(记者:吴宇、孙丽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