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寻访北京京剧的任务,脑子里刹那间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和想法便是一定要写谭鑫培---这位提京剧必提之的一代宗师。也是由于本月初刚刚做了七个版的 京剧介绍,让我的采访思路经过一瞬间的闪光之后定格在自谭鑫培创门派以来至今 延续六代的梨园故事上。自谭鑫培创立京剧形式第一个老生流派以来,谭小培、谭 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祖孙六代代代继业,代代出新,这六代人经历了京 剧从兴起形成、繁荣昌盛、平稳发展的百年间变革,谭门一族无疑是一部京剧百年 史的见证。

在谭门第五代传人谭孝曾先生的引领下,我来到前门大栅栏铁树斜街大外廊营 1号院,一个已破败的有小楼的院子,这里便是谭门老宅,自谭鑫培始,祖孙几代居 住近百年的祖屋,一个个人物,一串串故事从这里流淌出来……

■第一代谭鑫培误了慈禧的戏

"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世纪轰如雷"。

从梁启超的这个评价不难看出一代宗师谭鑫培在中国京剧甚至戏剧史上举足轻 重的地位。而我们对于这位"伶界大王"的了解多是通过另一个艺术门类---电 影。看过《西洋镜》的人都知道那讲的便是为谭鑫培拍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的故事。

1905年,谭鑫培六十大寿,朋友们提议以拍照庆祝,于是在任景丰开设的北京 最早的丰泰照相馆(今琉璃厂中国书店后),摄影师刘仲伦用一架法国制造的手摇 摄影机为谭鑫培拍摄了谭派代表剧目《定军山》一剧中"请缨"、"舞刀"、"交 锋"等几个片断场面,一共拍了三天,这个成品便是中国第一部电影。至于为何拍 《定军山》,里面颇有讲究,《定军山》讲的是老黄忠主动请缨出战得胜的故事, 谭鑫培当年擅演此剧,是代表剧目,另外,朋友们也希望谭鑫培能像老黄忠一样老 当益壮继续唱戏。此后,《定军山》是谭家必学之戏,也是跑码头的"打炮戏", 意在一举成功,谭富英即因此剧一夜走红沪上。

谭鑫培是武生出身,后改唱老生,一番钻研之后独成一派,成为京剧形成以来 生行的第一个流派。由于谭鑫培的精湛技艺甚受欢迎,爱听戏的慈禧太后经常让他 进宫唱戏,一时间京剧舞台上是"无生不谭",宫里则是"无谭不欢"。那时宫里 演戏只在白天,没有夜戏,戏班的人又睡得晚,起得晚。有一次,慈禧要在下午两 点看戏,谭鑫培一觉醒来,已经晚了,急忙出发。从前门外大外廊营到颐和园在没 有汽车的年代何其遥远。那边垫戏将完,一看谭老板还未到,知是误场就拼命把戏 往后码,懂戏的慈禧渐渐看出眉目,看看手中的戏码单子,知是谭鑫培误场了,不 由怒从心头起。这时刚好谭赶到,在台上他加倍表现,十分卖力。满脸怒容的慈禧 渐渐消了气,待到演出后把谭鑫培叫到跟前问:"你为何来晚了!"谭答道:"我 睡过了!""你为何不让家里人叫醒你?""我家里规矩大,睡觉时谁也不敢叫我。" 慈禧听后转怒为喜,不仅未处罚谭反而重赏,并夸奖谭治家有方。谭家至今家规甚 严,子孙受益匪浅,无一人犯过大错,也许正是因此,谭家才代代出人吧?

■第二代谭小培懂外语、会开车、能经营

谭小培是谭鑫培之子,艺术风格上延续乃父之风,曾与杨小楼、尚小云合作, 当时并称"三小",但后人很少提及此人,认为其艺术上并无所长,因何至此,其 实内有"隐情"。谭小培中年以后就已逐渐淡出舞台是由于其子谭富英初露锋芒, 而且各项条件绝佳,小培见其是可塑之材,毅然放弃舞台生涯,一门心思培养谭富 英,这才迎来了谭派艺术的又一个里程碑,所以小培是谭门及谭派艺术承上启下的 重要人物。

谭小培有文化,懂外语,会开车,思想活跃新潮,可谓当时的"新人类",他 一方面要管家里面上百口,46间房的生活开销和衣食住行,还得为谭富英演出去谈 戏码,定包银,安排剧目和日程。每次谭富英演出他是必亲自陪同,为其把场,并 且善于根据剧场情况变化而变化,有时这个戏效果好,多演几场,小培并不让其一 下子没完没了地演,见好就收,留下好念想,下次来包银会更多。有一次到上海演 出,小培感到政治气候不好,下令马上返京,果然,刚刚回到北京,从上海到北京 的交通就中断了,由此可见,谭小培不但是一位艺术家还是位头脑灵活的经营管理 人才,难怪世人对其羡慕不已,称其为上吃老,下吃小。

■第三代谭富英与父诀别赴朝演出

谭富英是谭家第三代传人,也是使谭派艺术发扬光大的最重要的人物,他创造 了谭派艺术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是又一个提京剧必提起的大家,而且成为后"四大 须生"之一。

世人均知谭富英的一生只知演戏,别无爱好,其实他也好一口儿---养蛐蛐, 并且十分着迷。有一年秋天青岛请他去演出,秋天正是养蛐蛐的大好季节,当时对 方包银都给了,谭富英舍不得蛐蛐,让人退回包银不演了,一个秋天蛐蛐为其挣回 了包银钱,这只蛐蛐死后,谭富英打了个小金棺材把其装进去,重殓入土。

虽有此好,却丝毫不影响谭富英的艺术成就,不讲这个,他最有口皆碑的还是 戏德人品,至今问起京剧院的老人,没人不竖大拇指的。

解放以前、谭富英均自己挑班唱戏,以自己为主,别人为他挎刀,解放后北京 京剧团成立,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五 大头牌同在一个团,他一直为别人挎刀,演二、三路的角色,如《秦香莲》中的陈 士美、《状元媒》里的宋王,别看配角却也十分出彩儿。1953年,谭富英参加赴朝 鲜前线慰问团,当时父亲谭小培正在病中,这位大孝子仍以大局为重毅然出发,在 天津集中时,小培病危,谭富英立即返京与父诀别,丧事忙完即马上返回团里,与 其他人一同过江赴朝,并在前沿阵地一丝不苟地完成演出任务,表达了一个艺术家 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1959年,谭富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以后,谭富英 逐渐退出舞台,在他临终前对儿孙说:"我这十几年没演戏,要搁旧社会咱们全家 早饿死了,应该感谢共产党,这十几年来我不唱戏也有薪金,才使全家得以生存下来。"

■第四代谭元寿《沙家浜》里的郭建光

谭元寿是谭家第四代传人,六岁就开始登台演出,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呢。有 一次堂会,人家想请谭富英与谭元寿父子同台演出《汾河湾》,但谭富英心里没底, 怕不行。于是谭小培主动愿意与孙子先在那家花园来个"彩排",谭富英不敢亲眼 看就坐在家里等电话,听到好消息后才放心,于是才在开明剧院有了首次父子同台 演出,谭元寿入科班后,家里担心其吃不好,每天都让大师傅做好饭由小伙计送到 科班,以为这样就会真的改善伙食了,其实不然,谭元寿回来每每嘟囔:明着是家 里送了,可师哥什么的一见就过来拿,落到我这儿的根本没什么了。虽然如此,经 过科班的数年苦练,谭元寿有了一身好本领,1950年底他即在上海自己挑班唱戏了。 60年代,谭元寿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新主力军了,在电影《沙家浜》中,他饰演郭建 光让人难以忘怀,当时他已44岁,是所有样板戏电影里年龄最大的演员了,可你看 那手眼身法步,比年轻人丝毫不差,这科班的苦没白吃,如今年过七旬,仍能演 《定军山》等武戏。

■第五代谭孝曾全国李玉和的"指导员"

谭门第五代谭孝曾命运多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幸的一代也是有幸的 一代"。听听他的故事。

"我自小就总在后台看戏,十分喜欢,大了就想学,家里并不主张但也没阻拦, 1959年10岁时让保姆带着我去考戏校,结果因初小未毕业没成,第二年又让保姆带 着去了,这次考上了北京戏校,或许是遗传基因,我的嗓音条件十分优越,入校仅 2个多月就在长安演上了《二进宫》,全家人都乐得不行。那时我们一家经常到中南 海演出,记得1962年第一次去时唱完一段之后,主席把我叫到跟前,问我叫什么, 多大了。还夸我唱得不错能否再来一段。这下我傻了,原来定的一段有所准备,第 二段我唱的是《二进宫》,由于紧张,我居然唱错了。主席事后给了我一包糖和水 果,我拿回学校,让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快乐。"

由于谭孝曾是尖子学生,他所在的班是尖子班,当时彭真同志每周三都到戏校 看戏,而且每次必看谭孝曾的戏,而特别是每次到彭真同志家里,别人坐沙发上, 孝曾得坐在彭真同志的沙发扶手上,手拉着手聊天儿。

1964年,谭孝曾参与样板戏《杜鹃山》的演出,有幸与裘盛戎、赵燕侠、马连良、谭元寿等老艺术家同台演出,在剧中演杜小山,当时影响极大,也正因此,孝 曾1968年被调到中国京剧院《红灯记》剧组演李玉和的B制。而且还是全国演《红灯 记》里所有李玉和的"指导员"。但那十几年几乎全是边边角角的角色,直至 1984年调到北京京剧院才迎来了自己真正的艺术春天。

■第六代谭正岩扮相嗓音有曾祖父遗风

谭孝曾一谈起儿子正岩便眉开眼笑,"这孩子先天条件极好,我们也是下了狠 心,才让他再入梨园的。本来加拿大有人邀请我和妻子阎桂祥去讲学,条件十分优 厚,手续已经办完,后来考虑再三还是为了儿子放弃了,如果去了那里,哪有儿子的今天,也无法续写梨园故事了。"或许真是遗传使之,谭正岩自幼喜欢戏剧, 1990年被北京戏校破格录取,1997年毕业后又考上中国戏曲学院本科。谭元寿认为 这个孙子无论从扮相和嗓音上均有曾祖富英之遗风,他让孙子跟李金声、白元鸣等 老师学习,要求他们对正岩只管打、骂,绝不留情。果然是名师出高徒,如今谭正 岩已是文武双全,小有名气,而且被普遍看好。

一家人从事同一职业,演绎同一行当,历六代而不绝,称谭门为华夏梨园第一 家一点也不过分。也正是有了像谭门六代献身京剧的一批艺术家们,京剧才得以发 扬光大,历百年而不消亡。明年春节,观众还可在电视上看到谭元寿、谭孝曾、谭 正岩三代同演的《定军山》。

■北京青年报卢燕 (照片均为谭孝曾先生提供)

谭鑫培(1847-1917)本名金福,字鑫培。老生演员,谭派艺术创始人,艺名 "小叫天"。11岁入北京金奎科,15岁出科,后拜余之胜为师,初期以唱武生为主, 23岁的搭程长庚的三庆班,后兼演老生,综合"老三派"等老生表演的精华,开创 京剧老生行当的流派---谭派,他的代表作有《定军山》、《失空斩》、《洪洋 洞》等。

谭小培(1883-1953)名嘉宾,生于北京,谭鑫培之子。嗓音苍凉富有韵味, 但缺乏亮音,演《卖马》、《打渔杀家》、《捉放曹》等剧颇有乃父遗风。

谭富英(1906-1977)名豫升,生于北京,谭小培之子,幼承家学,12岁入富 连成班学艺,先学武生,后改老生。谭富英的嗓音清亮甜脆,吐字行腔不过分雕琢, 用气充实,一气呵成。30年代,与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并称后四大须生,他的 演唱被誉为新谭派。新中国建立后,任北京京剧院副团长。代表剧目《定军山》、 《失空斩》、《战太平》、《搜孤救孤》等。

谭元寿(1928-)谱名寿颐,谭富英之子。11岁入富连成科班,18岁出科, 1947年,与杜近芳合作《红鬃烈马》轰动京城。1949年自行挑班。1954年加入北京 京剧团。谭元寿家学渊源、功底扎实,文武兼备,并博采众长,使谭派艺术又有发 展。他不但擅演谭派剧目,还在现代戏上多有突破,以《沙家浜》里的郭建光最为 引人注目。目前虽已年过七旬仍能演出文武老生的重头戏,实属难得。

谭孝曾(1949-)谭元寿之子,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谭派第五代传人。 曾与父亲谭元寿,及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等大牌演员一起演过《杜鹃山》。谭 孝曾扮相洒脱英俊,唱腔高亢圆润,武功扎实。虽由于"文革"期间,耽误技艺, 但后来奋起直追,亦不输于前辈,可谓大器晚成。

谭正岩(1979-)谭孝曾之子。毕业于北京戏校,现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 系本科。谭派第六代传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