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老戈先生,江苏人氏,少年北上,南人北相,贯使一口普通话,与街头小贩攀上乡亲后又满口吴侬软语,与戏迷相遇就时时上口念白。因曾与其共事多年,某知他常常用粗嗓哼唱的是整段的梅派段子,然其最爱唱的是《红娘》"见小姐呀作出来许多的破绽,对红娘偏用着呀巧语花言"荀派花腔。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还是青衣花旦唱腔婉转有味。引起某对戏迷品级的思考,得出定律是当一人迷戏的初级阶段是现代戏,二级是传统戏里的老生和花脸唱腔,三级是老旦小生唱腔,到了青衣花旦就是高级阶段了。

前日又见老戈,他开口就连说:"不行不行不行了。"我问为什么?他说出一段缘故。而今新明星和改革派呀,有一种迎合青年人的心理作怪,当然争取观众的用意是好的,那也不能违背艺术规律呀。青年人不喜欢老先生们的慢节奏,所以这些人要快,唱得快念得快,闹出笑话来了。某个当红青年杨派老生,在《失街亭》里念"街----亭虽小,干----系(!)甚大"时,一平二快三通过,全无老先生的心计。他把两种念法反复对比后,说:"诸葛亮为什么在这里用着重强调表现反复叮咛?因为他知此战关乎成败。"街----亭"慢念而且咬字特清,意在小而不能轻视,要是电视剧呀,这里会有一大段关于重要性历史性严重性的台词,而京剧只这一念:"街-----亭"!就非常传神地表达了诸葛的战略思想和复杂情感。"干----系"也只一念就知甚大了。这位怎么念的呢?无顿无挫无轻无重"街亭虽小干系甚大,"完了,跟小三花脸的语速仿佛。哎,不行不行不行了。"

我想啊,老戈先生真是高人,把我的一些感觉也说出来了。我曾贴过,京剧的一大功能是清除浮躁,喜欢京剧有助人静而深思。阅历越深对京剧越喜爱和理解。喜欢京剧以后才会品陈年老酒。最初爱听的是《甘洒热血写春秋》,爱看的是小分队林海急行军,忍爱不了的是台步和一字一顿的念白。等真懂点慢与深与浓与静的关系以后,才会体味演员的用心,才会领悟梅兰芳体系为什么不同于布莱希特体系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把哈姆莱特式的20分钟独白装进一个眼神一个挫步一句拖腔念白里,这是老先生们的入化之功。可是要理解这一点,把这些所谓程式的点滴符号还原出两三页小说来,靠的是观众的阅历和悟性。那么首先,演员要能够给出这个符号,靠的也是道行。老先生慢,为什么?一是诸葛年岁大了,二是京剧的虚拟性的要求。把京剧的慢作为一种缺陷,是不是一种观念的错位和无知的表现?把京剧向话剧靠拢,拿高宠比成龙,把二黄慢三眼比《不老的爸爸》,梅体系将不复存在了矣!你要是不能把一篇《出师表》装进"街亭"二字,还披什么八卦仙衣? 京剧提速应该缓行。

本贴由牛皮大士于2001年5月20日16:28:00在乐趣园〖中国相声艺术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