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组委会主办的《艺术节快报》报道:香港名票李和声、尤婉云伉俪共同携梅派名剧《凤还巢》来南京,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的祝贺演出。蜚声海内外的京剧大师梅葆玖、谭元寿、叶少兰、马长礼等艺术家,专程从各地赶来助阵,并聚在一起畅谈这次艺术盛会。

要有大制作,也要有"轻骑兵"

梅葆玖(梅派传人,代表作《贵妃醉酒》):泰州是我的老家,回到江苏感到特别亲切。这次艺术节在江苏召开,对振兴民族艺术大有裨益。此次艺术节上京剧《骆驼祥子》和几出新编历史剧,都是不断演出、修改,精心打磨,不断提高而成,在舞台、音响、灯光、服装上,也都有较大改进,这个路子走得对。另外,我们在搞一些气势恢弘、规格较高的大戏的时候,也要组织若干"轻骑兵",深入基层剧场,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我们的演出。

票价太高不利京剧普及

马长礼(马派老生,在京剧《沙家浜》中扮演刁德一):"六艺节"对于促进戏曲的发展,选拔优秀的剧目和人才,尤其是对青年演员等各方面都很有好处。相对来说,京剧的流派壁垒甚于其他的地方剧种。这不利于京剧在新时期的发展,应打破流派的界限,吸收融会各家之长。现在许多城市京剧票价太高,这不利于京剧的进一步普及。票价一定要降下来。

虚实相生,可资借鉴

谭元寿(谭派老生,在京剧《沙家浜》中扮演郭建光):"六艺节"的组织工作做得不错,相信通过这次活动,能够推动各个剧种的新发展。这次参加演出的几出新编剧很有新意,分别借鉴、移植话剧、电视剧中的一些精髓的东西,再与京剧本身有机结合,做到虚实相生,受到观众青睐,走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子。

后备人才培养要老保青、老推青

尚长荣(著名花脸,代表作《曹操和杨修》):京剧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清规戒律很多,不改不行,改过头也不行。传统曲牌要加以挖掘,加以发展。京剧传统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我们可以在现代的审美观基础上各取所需,为我所用。对京剧后备人才的培养,过去说是老中青,我认为要老保青、老推青。

要适应中青年观众的欣赏口味

孙正阳(著名丑角,代表作《群英会》):以前一些年轻观众老说京剧看不懂,其实是他们对剧中的时代背景不了解。"六艺节"推出的几出新编剧,有故事情节、有很壮观的舞台装帧,再加上唱腔改革,去掉一些拉得很长的过门,更适合大多数中青年观众的欣赏口味,因而很成功。

继承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叶少兰(叶派小生,代表作《白门楼》)京剧是国粹,是立体的艺术,继承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像江苏省京剧院的《骆驼祥子》就很成功。它表现的不再是帝王将相,而是普通的穷苦人的生活,老百姓也很爱看。搞现代京剧看着容易,实则很难,因此,《骆驼祥子》走出了一条好的路子。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