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04年第一缕阳光照射到您的窗棂,第一声问候传入您的耳畔,当您沐浴着新年的第一缕清风,信报《梨园周刊》怀着与您共进的喜悦心情,与您共贺新年的到来。
回首2003年全国戏曲界的成果,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回首2003年戏曲界的风风雨雨,可鉴戒之处甚多……我们将一年来戏曲界发生的热点事件、热点问题,筛选了10件与读者一起回顾、一起回味。
一、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出10台精品剧(节)目。评选结果于10月19日在北京揭晓。在这10部精品剧(节)目中,戏曲占了6部,其中京剧占了3部,北京京剧院选送的连台本京剧《宰相刘罗锅》(一、二、三部)排在10台精品剧目榜首。其他获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戏曲剧目还有:重庆市川剧院的《金子》、上海京剧院的《贞观盛事》、天津京剧院的《华子良》、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的《贬官记》、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的《陆游与唐琬》。
二、第八届中国戏剧节在西安成功举行。历时14天的第八届中国戏剧节10月22日晚在古城西安闭幕,各个奖项也同时揭晓。这届戏剧节的19台剧目都在不同程度上于创新方面下了工夫,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上都显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风貌。共有8个剧目获得“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1个剧目获得特别奖。获得优秀表演奖的34人中尚长荣名列榜首,获优秀编剧奖的8人中以魏明伦当先,获得优秀导演奖的9人中陈薪伊排在头名。此外,还有7人获得优秀音乐奖;6人获得优秀舞美奖。
三、纪念京剧大师程砚秋诞辰百年系列活动隆重举行。“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巡回演出”于12月6日在北京开幕。程派艺术家李世济、李蔷华、张曼苓率程派青年名旦迟小秋、李海燕、张火丁、刘桂娟、郭伟等在京、津、沪三地大巡演,一批程派新秀也参加了这次巡演。同时,还在北京举行了纪念程砚秋学术研讨会,出版了《百年程砚秋》系列丛书,发行了“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邮折(票)、纪念封,中央电视台还拍摄了文献专题片《程砚秋》。
四、首届中国戏曲青年演员红梅奖举行。在郑州举行的决赛中,淮剧、豫剧、五音戏的各一名演员荣获“红梅之星”称号,各剧种的33名演员获得红梅大奖。本次赛事已到了评选入围决赛选手时,在京的中直戏曲院团、部队戏曲剧团和北京戏曲院团却还没接到推选演员参赛的通知。直到本报记者揭出这一不正常情况后,才有两名北京选手补进了决赛名单。
五、第二届中国昆曲艺术节举行。于11月15日至22日在苏州举行的这届昆剧节,是多年来第一次在全国性的汇演中没设任何奖项,也因此使剧团和演员的表现少了许多“烟火气”。参加演出的全国6家昆剧院团及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和中国戏曲学院创作排演的大戏、经典折子戏共15台。把昆曲这几年来新创、改编、整理、加工的剧目展示给了从世界各地来的嘉宾、观众。在本届昆剧节期间,中国昆曲博物馆举行了揭牌仪式。
六、麒派大巡演夭折。原定于12月21日,在北京民族宫剧场启幕的“麒派名家京津汉沪巡演”被迫停演。全国硕果仅存的几位麒派名家在京的三场演出,却只卖出十几张票,被迫在开演前叫停,主办者为此已赔了十几万元,还要赔偿剧场违约费。主办者为此还将在天津、武汉的演出取消。这一尴尬现象令京剧界感到震惊。
七、北京举行首届国际戏剧演出季。在9月27日到10月14日的18天里,来自近20个国家的20余个演出团体及其艺术家依次在北京登台亮相,为观众献上了包括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川剧等中国戏曲,以及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剧在内的共计23台50余场戏剧演出。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今后将每年举办一次。
八、孙毓敏舞台生活50年举行全国大展演。由信报《梨园周刊》协办的这一展演及系列活动于10月4日在北京开幕,孙毓敏率领18名亲传弟子分别在京、津、沪、汉演出了她亲授的荀派经典剧目共14场,历时20天。此次活动还包括分别在京、津、沪、汉举行的研讨会,孙毓敏两本新著和一部画册的首发式等。
九、首届国际小戏艺术节举行。9月1日至11日在山东博兴举行的“国际小戏艺术节”令人喜忧参半。来自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8个剧种的64个剧目参加了演出,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优秀演员,但也暴露出了地方小戏曲剧种生存的六大危机。
十、信报读者座谈京剧《图兰朵公主》,首次“现场直播”观众的不同声音。11月22日,信报《梨园周刊》邀请了20多位读者观看了京剧《图兰朵公主》的首演。次日,又邀请他们召开了专题座谈会。会上,他们的评价和观点竟极为“对立”,褒贬不一。《梨园周刊》以“新戏创作重在演出市场”的长远战略眼光,把征询评价的重点向观众转移,并以整版的超大篇幅刊出观众的各类观点,反响极为强烈,引起戏曲界的关注和争论。(唐雪薇)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