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笔耕四秩春秋,先后出版《中国川剧》、《一世戏缘》、《周企何舞台艺术》等戏曲著述。若问我的师承,答曰:私淑京剧。
我与民族戏曲结下一世情缘,尽管耳濡目染,至今也不擅拍曲,更遑论粉墨登场,只能写一点观感或评介之类的"豆腐干"文章。这却促使我泛览戏曲论著,古典的、现代的乃至外国戏剧理论。其中,对我影响较大者,当推3位京剧理论大家:翁偶虹、符律衡(阿甲)、"老两口"(刘乃崇与蒋健兰)。
他们年迈力衰,仍热衷事业,伏案劳形,纵横驰骋,心力所瘁,性僻之耽,持续着当年那种积极奋进、顽强拼搏着尽情创造。因为真正摆脱了名利得失的扰攘纷争,渐渐进入"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理想境界。以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回顾二十世纪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无论内蕴探索、审美鉴赏和考证辑佚,都具有开拓性意义,尤能酣畅淋漓地表现自我的人品和性格。他们用现代人的心和现代人的语言,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分头发展而殊途同归。
翁老积60年看戏的宝贵经验,借鉴中国文人画"散点透视"的笔墨技巧,以填词之手,写品戏文章,骈偶、比兴、用典,着意锻字炼句,文词有典雅之美,韵律有铿锵之声。从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谈到金少山、裘盛戎,谈到叶氏双绝(盛章、盛兰),谈到宋德珠、许嘉宝,谈到京剧的配角和脸谱,笔及老生、净行、生旦、丑角各大行当,以人带戏,究其承传,揭示京剧流派发展及其衍变的源流、沿革,除却社会的伪饰,观念上的矫情,返璞归真,审美多于功利,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寄以殷殷之情,拳拳之意。至于"范秀轩"、"豆腐巷"的轶闻趣事,早已成为砥砺来者的梨园佳话。 符老是一位十分懂行又十分难得的"梨园领袖",以其长期的、丰富的、有着理论指导的舞台实践(包括传统戏、新编古代戏和现代戏),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这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熔为一炉,以中国戏曲经典剧目和杰出艺术家为例证,在中西戏剧文化的比较研究中,不断地探索着、丰富着中国戏曲的传统美学,特别深入地揭示戏曲与生活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各种理论上和实践中的艺术规律。这是一种充满活力、魅力的"场上"理论,迥异于那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案头"文章。反复捧读阿甲著述,富于哲学沉思的气息迎面扑来,令人在触类旁通中迁想妙得。
"老两口"生性癖戏,爱戏如命。作为"金(京)矿"(刘厚生语)的开掘者,以独特的人文视角,聚焦于袁世海与李紫贵两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家,将北派京剧与南派京剧熔铸笔下,镌刻出窥探20世纪中国京剧发展的一方全璧。既注重文字记载,更重视口头资料,并多方采访与搜求,探隐抉微,生动翔实,精雕细镂,不火不温,怀着一颗与年轻人侃戏捧角的"平常心",去艰深而显平易,去晦涩而显自然,使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一种默契与会心。是他们代表着的京剧艺术,促成了我的美学观与价值观。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05月15日第七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