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古典互融合

梅葆玖、张学津同台演出 时尚、古典相互融合 《大唐贵妃》是一个爱情故事

信报讯 由300人演绎的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将于本月15日至18日在保利剧院上演。昨天,《大唐贵妃》的主创人员在北京叙说了这部“交响京剧”的缘起以及他们的“野心”。

三个票友一台戏

《大唐贵妃》的编剧翁思再介绍,这部戏的缘起是在前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后,当时的一位上海市委领导与梅葆玖商定以后的合作事宜,梅先生提出了一个要把京剧改革和创新的设想,这个想法一提出,与有关部门一拍即合。先由翁思再编出了一个剧本。翁思再的本职工作原是记者,曾长期担任《新民晚报》的戏剧记者,他自己笑言:“是自己当记者时戏看多了才成了现在的京剧编剧!”
而这部京剧的导演郭小男也不是京剧出身。郭小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上世纪八十年代执导过歌剧《仰天长啸》、话剧《蛾》。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郭小男以一出淮剧《金龙与蜉蝣》震动剧坛。后来又执导过越剧《孔乙己》和昆剧《牡丹亭》等,均有创意。据介绍,郭小男善于驾驭大场面。他的戏曲和歌剧作品尤能让人领略编导音舞美的综合审美乐趣。在《大唐贵妃》中,郭小男将传统京剧与西洋大歌剧“嫁接”起来,把史诗剧的意境、气派和传奇剧的情节、审美融于一炉,这是一个大胆而颇有意义的探索。
作曲方面则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杨乃林。杨乃林说自己也是一个京剧票友。在创作中,杨乃林感到京剧中的“四平调”是完全可以融合到西式的交响乐中,而且在中国传统的优秀作品上,还有很大的创作空间。于是,在《大唐贵妃》中就有了《梨花颂》。在上海申办世博会时,由汉堡交响乐队演奏的《梨花颂》就大受欢迎。
编剧、导演、作曲都不是行伍出身,可就是这三个票友成全了这部交响京剧。

梅派艺术的精包装

梅兰芳之子、梅派衣钵传人、饰演杨贵妃的梅葆玖说:“《大唐贵妃》是继承梅派传统戏走出的新路子,是传统京剧与歌剧、舞蹈、高科技结合的一次辉煌展示,是很好的实验,也是鼓舞人心的大事。京剧有200多年的历史,通过这样的改编能更好地从国内走向国际,我愿意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张君秋之子、饰演李隆基的张学津说:“我觉得传统的老戏就得跟着传统走,把它们继承好,而像《大唐贵妃》这样的新戏完全可以不拘一格、天马行空,不必受传统规则制约。不仅在制作上要创新、改革,在运作模式、推广手段等方面也要吸取新东西。老唱腔加上西式交响乐,原汁原味的东西还在,但是它适应了变化,这就说明中国传统的戏曲的包容性是非常强的!”
《大唐贵妃》的制片人之一韩顺宝介绍,这部戏就是要把民族文化打造成时代的精品,把京剧当成品牌,把经典以另一种更符合时代的形式保留,时尚做到极致,古典也同样地做到极致。

要超越《图兰朵》

相较于意大利的著名歌剧《图兰朵》,编剧翁思再表示,《大唐贵妃》这部戏在一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它。《图兰朵》仅仅是一个歌剧,而《大唐贵妃》是融歌剧舞剧京剧的跨剧种,是一次大胆的实验。
据介绍,《大唐贵妃》取材于梅兰芳上个世纪20年代名剧《太真外传》,同时参考白居易《长恨歌》、白朴《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名篇名作重新创作的《大唐贵妃》保留了12段梅兰芳原创原腔,同时新写了30余段唱腔唱词。在表现形式上,最为突出的是,融入了歌剧、舞蹈、交响等其他艺术手法。70多名歌剧演员的演唱队伍和庞大的交响乐队,使整出戏不仅壮大了气势,而且富有现代气息。杨贵妃和唐明皇由梅葆玖和张学津、汪正华和于魁智、李胜素和李军及史敏3对半演员联合演出,演员为这次探索感到既新鲜又兴奋。
导演郭小男说:“《大唐贵妃》摸索创作可以归纳为八个字‘旧中有新、新中有根’。‘新’是受众对艺术的要求,而‘根’则就是梅派艺术!要把《大唐贵妃》做成精品,做成中国本土的《图兰朵》!”(杜晨)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