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京剧院著名京二胡演奏家耿慧敏老师
丝竹声
耿慧敏——中国京剧院著名京二胡演奏家,就梨园行而言,应当不会陌生。但是,对京城及周边地区的票界而言,则是一个既熟悉又亲切的名字。几十年来,这棵梨园深处的“无名草”以其扎实的基本功底、娴熟的演奏技巧独步梨园,她德艺双馨的艺术品德和人格魅力无时不感染着每一位熟悉、热爱她的戏迷朋友们。
耿慧敏,出身梨园世家。其祖父耿永山乃清末民初著名鼓师。耿永山兄弟排行老五(五爷),其长兄耿永清(大爷)是当时的著名琴师,多年与杨小楼合作(耿永山也是与杨小楼多年合作的鼓师),食皇家俸禄,且桃李满天下,近、当代著名琴师王瑞芝、赵冬生、何顺信、吴炳璋均是耿氏门徒。耿永山生五子:长子耿少峰、字明善,自幼随大伯父学习胡琴,后为著名琴师,先后为杨宝森、谭富英、裘盛荣等操琴;次子耿明庆,随父学习司鼓,当时名操东北;三子夭折;四子耿世忠,幼年入富连成科班世字班学习老生,1949年加入了新中国实验京剧团,1959年中国戏曲学校成立,他则成为我国戏曲艺术教育的主要教学力量;五子耿世华,师从孙甫亭学习老旦,成为当代老旦名家。耿少峰为人热情、正直、谦和,且琴艺高超,很少有过去梨园界一些老艺人的陋习。尤其是在杨宝森倒苍绰演,落破、穷困之时,耿一直坚持为杨吊嗓、练唱、从不计报酬,更无怨言,而且一坚持就是5、6年,从此,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义。遂,杨撮合其同胞姐姐杨秀臻(杨宝森父杨孝方--艺名“杨幼朵”,只生他姐弟二人)与耿结为伉俪。耿、杨生二女(无子),长女耿慧雯(未入梨园行,但其夫罗万银属圈内人士,供职北京京剧院、攻武场、国家二级演奏员),耿慧敏老师乃其次女。
耿慧敏老师家学渊博,但乃父深恶旧社会“圈子”里的一些陈规陋习,开始并不打算让其女步入戏曲圈。1959年,其四叔耿世忠已经调入中国戏曲学校,戏校音乐科也招收了几位女生(况耿家下一代中当时还未有一人学习、从事文武场面职业,以后耿家也只有耿慧敏老师一人从事京剧艺术事业),遂说服其兄。这样耿慧敏老师才得以在上完初中二年级后报考戏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录取(耿慧敏老师上学早,虽已上了初二,但年龄还符合戏校要求)。
耿慧敏老师是1959年进入中国戏曲学校音乐科 学习文武场面的,应于65年学成毕业。但时值“文革”,她和同学们一起不得不继续留校,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继续接受“再教育”。
学校组织在农村锻炼的日子里,耿慧敏老师学会了田里的所有农活,深谙了“汗滴禾下土”的真正内涵。所以,她从不糟蹋一粒粮食。不光自己这样做,还无时无刻不教育我们。
1968年,耿慧敏老师以优异的成绩正式毕业,被择优分配到当时北京京剧团样板团、《杜鹃山》剧组,司职京二胡(要知道,在当时,没有过硬的基本功,象耿老师这样没根没派,且不喜欢张扬的人是很难入选“样板团”的)。“样板团”10年的磨练,使耿慧敏老师的琴艺走向成熟,达到了日臻精美、炉火纯青的境界。文革后的1979年,耿慧敏老师正式调入中国京剧院,并先后为杜近芳、李世济、杨春霞等司职京二胡。
应该讲个花絮。天津的京剧氛围相当的好,天津的观众爱戏、懂戏这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天津的观众挑剔、尤其是对专业演员、特别是外地名演员的挑剔也应是天下数一数二的。80年代初,李维康老师到天津演出,对她的演唱绝对没有说的,但是观众不满意她的乐队,天津观众来信说:您那么出类拔萃的演员,怎么也得组织个称心的乐队啊。为此,李维康老师也是大动了脑筋。说来,也是事有凑巧,当时杨春霞老师正准备移民国外(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当时为她司职京二胡的正是耿慧敏老师。李维康老师抓住机会,同杨春霞老师协商此事,得到应允。当时是1982年。自此,耿慧敏老师与李维康、耿其昌二位艺术家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一下子就是20多年。此间,分别为李、耿二位操过琴的有林宗提、吴汝俊、杨柳青、万瑞兴、张素英等五、六位琴师,除林宗提、吴汝俊外,京二胡的位置一直由耿慧敏老师固守,这样的合作直至2005年李、耿二位老师调离中国京剧院止。因为李维康老师的演唱风格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新来的琴师总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耿慧敏老师一直与李合作,可以说:熟悉李、莫过于耿。因此,耿慧敏老师在李维康老师乐队里,是实质的精神领袖,起到了绝对的传帮带作用。可以说:有耿在,李踏实。耿慧敏老师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扎实的京剧功底,为李维康老师演唱风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
艺术圈里,素有“服内不服外”或是“服外不服内”的说法,意思是:行内认可,但是观众不买你的帐。或是反之。耿慧敏老师的琴艺则是“台上台下”的满堂彩!
几十年来,经耿慧敏老师点拨、提携,从而在全国各大院团坐稳京胡、二胡位子的不下十几位;经她亲自指点、教导的各个行当的演员也是“点若繁星”,数不胜数。耿慧敏老师对待艺术、对待同行的态度历来是知无不言、从不保守。但是其谦虚、严谨,不喜欢显山露水的做人准则,使她在从艺的大半生以来很少收徒。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艺术上可以交流、探讨,但是不必居于俗礼”。远的不说,2004年“非典”过后的第一次外地演出--“CCTV空中剧院·山东行“,耿老师的琴艺又一次感染了青岛观众。演出过后,山东省京剧院的一位京二胡演奏员非要拜倒在耿师门下。耿慧敏老师婉言谢绝后,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比真正行过拜师礼还要用心三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耿慧敏老师对待艺术、对待同仁严谨、谦虚、热情、诚恳的态度换来的是尊重和佩服!长辈们仍然昵称她“小耿儿”、“这小孩儿”(虽说耿师当时已经近60岁);同辈们称她“哥们”、嘻称她“耿素丽”;赵宇(现任张火丁的琴师)等晚辈琴师和晚辈演员则亲切地叫她耿妈妈,每次见面都要撒娇的拥抱一下。当然,同事间常在一起共事,名誉地位也罢、误会也好,不可能不出现一些不和谐音符。但是这一切,全让耿慧敏老师一笑化解。难怪一位老艺术家这样评价说“谁要和小耿儿过不去,那才是真的和自己过不去呢!”。
1995年以后,耿慧敏老师以界退休年龄。除了李维康老师的演出活动必须参加外,其他的演出活动相对减少。这样,与票友的交流自然也就多了起来。也就是从那时起,耿慧敏老师--这棵梨园深处的“无名草”才真正走进广大戏迷朋友的视野。她那炉火纯青的京剧境界,她那超自然的、且无法掩饰的芬芳才得以近距离的感染和吸引着热爱京剧,从而更热爱她的戏迷朋友。京城的各大票房、她那不足50平方的居所,从此成了她与戏迷交流、交往,教戏、授课的课堂。
和戏迷的广泛交往,源于耿师骨子里的热情好客,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耿慧敏老师对京剧事业的热爱和那份难以割舍、丢却的责任!她深谙戏与戏迷“舟与水”的关系。为了提高戏迷群体的欣赏、演奏和演唱水平,本来就身体相对柔弱的她几乎要耗尽后半生的全部精力,用她的话说就是“戏迷的事没小事、朋友的事没小事”。多么朴实而又诚恳的语言啊。
本人和耿慧敏老师邂逅于1997年北京宣武区文化馆,从此娘俩儿结下了不解的师生之源。耿师的琴艺令我折服、耿师的为人更令人倾倒。第一次见面,我仗着胆子求教,耿师却清囊而授,细到每个弓法、每个音符、每个小弹音;票房遇有演出,耿师有求必到,或是参与、或是把场;京津的名家不用说,李朝贵、尤继顺等外地名师来京演出或交流,耿师哪一次都不会放过让我们学习和观摩的机会;2004年“非典”期间,耿慧敏老师也正患腰疾,疼的行动不便,但是仍然坚持为我电话授课,最长达到两个小时。
“知恩图报”乃人之常理,但是“施恩不图报”又是耿师的准则,为此娘俩经常产生“矛盾”。就是买几个桔子到家,耿师也是数落个你没完没了。要是外面吃顿便饭,因为谁付帐的问题娘俩有时甚至要吵闹起来。为这事曾经闹过把服务员小姑娘挤兑哭了的笑话。由此可见一斑……
本票房的不说,由于我近两年开始上网,认识了许多网络票友,襄樊的、武汉的、衡水的、台北的……,遇有机会,我总要引见给耿师。耿慧敏老师见一个,留住一个,全部结下了不解之缘。去年,一位程派票友来京,很想见见耿老师、让耿老师为其操段胡琴。当时耿师腰疾未愈,但硬是逼我不说,拖着病体,替那位票友圆了梦。见过耿师或是听我说起过耿师故事的朋友,只要是岁数合适,都会发自内心地随着我叫声“耿妈妈”。说实话,这真的是我内心最大的满足。
在耿慧敏老师身上,遗传了其祖辈聪颖、睿智、善良、仁爱太多太多的基因,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其承袭了父母刚正、坚毅的性格。耿慧敏老师的童年是美好的、值得回忆的:父母的疼爱,舅父的呵护自不在话下。但是这个美好的童年又是那么稍纵即逝!1956年,11岁的她失去了慈母;58年,视其为掌上明珠的舅父--京剧大师杨宝森先生也不幸早逝;60年,刚刚考入中国戏曲学校不久,她的父亲耿少峰--一代胡琴圣手也与世长辞。6年间,耿慧敏老师失去了3位最亲最亲的亲人。那时,她还只是个不满15岁的孩子,孤零零剩下姊妹俩个相依为命。少年的不幸和磨练造就了耿慧敏老师超出女人般坚毅、奋进、向上的性格,亲人的早逝更是激发了其对世人、对朋友,对生活、对生命,对世界、对万物生灵强烈的爱,那种时刻都散发着慈母般气息强烈的爱!!!
下面是一组小故事:每次外地演出回归,估计耿慧敏老师的包最大、也最重。因为她总是要为周围的孩子们带一些小食品、小玩意儿什么的;宿舍楼门口外“摆地摊”的小伙子入不敷出、难以为继,耿慧敏老师除了生意上照顾外,经常为其送上热气腾腾的包子、油饼、稀饭等;闻听一位本不太熟悉的女票友生活拮据、且正在患病,耿慧敏老师千方百计为其送去500元;一位慕名耿师的老者到票房听戏,她抢在头里为老先生购下了门票;外地票友到京剧院观摩《江姐》响排,耿慧敏老师料到其出发早必来不及吃早饭,便早早的排队,预备下用“厚毛巾包儿”包好的“芝麻火烧”和豆浆,将近20位票友每人3个都没吃完……
耿慧敏老师的爱心还体现在对动物的关爱上,这已经成为她不可或缺的一大生活乐趣。动物园是耿慧敏老师每年必须流连忘返的地方。说来也怪:多么烈性的动物在她面前总是显得那样温顺;她说上几句话就能引得孔雀开屏。更有意思的是一次好多朋友在一起聚餐,一只苍蝇落在桌上。耿慧敏老师竟然与苍蝇对上话,苍蝇居然顺从的让耿老师将其送到室外。说来神奇,但这真的是好多朋友目睹过的事实。经耿慧敏老师驯养的小动物,就更是“另一番境界”:猫、狗、龟、兔等,如果上了“东芝动物乐园”,各个应是耀眼的动物明星。尤其是耿慧敏老师现在恩养的鹩哥(鸟类的一种,经驯养可以模仿声音)--“鸟鸟”(耿老师为鸟起的名字),绝对人见人爱。唱京剧、背唐诗、打电话,家长里短的聊天能说上几十句,令人叹为观止。
耿慧敏老师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耿慧敏老师的生活更是美满、幸福的。正是大难之后必有后福。耿慧敏老师的爱人王湘,和她在一个院儿长大,可谓青梅竹马。王湘老师是中国音乐学院的高才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京剧院,在当时的《红灯记》剧组担任主笛。如果您留意那个时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笛子独奏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在心坎里》,现在告诉您,那就是王湘老师的杰作。王湘老师除了担任传统京剧、昆曲主笛伴奏外,近年来,参加了中国京剧院所有新编剧目的创作和伴奏工作,如《泸水彝山》、《图兰朵》、《江姐》和张火丁版的《梁祝》、《白蛇传》及北京京剧院洛神赋、风雨同仁堂等等。王湘老师的爱好相当广泛,最拿手的绝活是摄影,他的摄影作品不亚于任何专业摄影师。一样的志趣爱好,一样高贵的品德,一样谦虚严谨、不喜欢显山露水的做人准则使他们结合在一起,从此相敬如宾几十年……
此时此刻,我在默默地为耿师祝福,我更想为耿慧敏老师大声欢呼,为这棵梨园深处的“无名草”高声喝彩!您虽不图什么“人过留名”,自比“小人物”。但您的谦逊和低调,使喜爱您和您的艺术的戏迷朋友,又只能遗憾的闻其音、却不能知其名。您的琴声令人陶醉、您的品德令人折服、您的精神令人敬仰。在此,我借用一位戏迷朋友的话:“耿妈妈的伟大品质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仅具有直接的,而且具有一种持续的、不断发展和永不消失的力量在感染、指导和鞭策着我们”。尊敬的耿慧敏老师:您是京剧艺术百花园中一支真正的奇葩,您的“无名草”精神必将绽放出更加醉人的芳香。
向耿慧敏老师致敬!祝耿慧敏老师生活幸福、健康长寿,祝耿慧敏老师艺术青春永驻!
本贴由丝竹声于2006年11月13日11:52:3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